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17年到1921年间,中国文学最终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历史过渡,表现在诗歌领域,则是旧体诗的迅速衰微和白话新诗对诗坛的垄断。“五四”白话诗作为中国诗歌转型的开端,乃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史联结点。中国诗歌发展到近代,已经“陈陈相因”,失掉了创造活力,对于民气国运已没有积极影响。于是,在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首倡“诗界革命”,提出诗歌“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①。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旗帜,长期的外交活动使他的文学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他把域外的思想文化、奇异风物大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古典诗歌的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期,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表意系统。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因语言的标出性降低,而导致诗体确立困难重重。标出项要足够标出,才能确立自身。中国新诗在元语言性与诗性相互冲撞的漩涡之中沉浮,但未来新诗的出路,仍在于其标出性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强烈关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命题的大背景下,新诗创作与古典诗歌资源之间的关系理应引起我们瞩目。新诗创作至少有一只脚是踩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上的,从古典气味浓厚的戴望舒、余光中等一直到"朦胧诗"及其以后的现代汉诗写作都没有例外。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不仅没有在新诗创作中断绝,而且,新诗最终、也必将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最终、也必将会成为民族诗歌血脉潜流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4.
起点的摆荡:胡适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芳  张淼 《晋阳学刊》2004,1(6):93-95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感受性,并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早期白话诗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代表,胡适通过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凸现了其在诗歌由旧到新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9-15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7,4(5):212-216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对中国现代新诗也有重要影响。从20年代到40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新诗的发展,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其中胡适、闻一多、冯至在不同时代受杜甫影响的新诗人中很具有典型性,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创作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古典情怀的现代重构--论戴望舒诗歌向传统回归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望舒诗歌现代性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从东方式爱情主题、传统的还乡意识、传统的文人心态、古典意象和圆圈式抒情结构等方面,论述戴诗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并说明这一倾向与诗人自身遭遇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是诗人面对中国新诗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一个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 孟祥鲁先生在大学中文系除讲授古代汉语基础课外,还开设中国诗歌声律学专题课程.《中国诗歌声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孟先生积多年教学和研究心得,精心撰著而成。该书内容分绪论、中国诗歌的基本声律技巧(上、下)、古体诗的声律、近体诗的声律、词的声律及曲的声律等七章。对古典诗歌声律美的综合论述,尤其是对古典诗歌声律学的现代价值的探索,构成孟先生此书的鲜明特色。历来关于古典诗歌声律的论著,率多分别论述诗、词、曲的声律,着意于使读者认识诗、词、曲的不同的声律特性及格式。孟先生则认为:1、诗、词、曲除原本依据的音乐的差别外,其声律的原理其实相通;2、不仅古典的诗、词、曲的声律有其相通的共性,而且现代的新诗因仍是汉语的诗歌,其声律形式也仍然能从古典诗歌声律中获得滋养。基于这种认识,孟先生撰著的《中国诗歌声律学》一书,就不仅表述了他对于祖国古典诗歌声律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心得,而且表现了他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而研究古典诗歌声律学的明确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五四”新诗无疑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着中国诗歌由传统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文学革命及其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它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和价值维度,正是借助进化论,新诗运动为自己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进而确立了现代对传统、白话对文言的话语优先权,并以一种断裂的方式对文言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及文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简单地以白话代替文言,认定只有白话是新诗的“唯一利器”,而不顾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然造成理论的偏至以及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新文学"兴起以来,今人写的古体诗词就被逐渐排挤在文学殿堂之外了。这既是文学观念上的认同问题,也与古体诗词的创作现状不无关系。要改变古体诗词这种受冷落的命运,关键是古体诗词要能证明自己也能像当今流行的其他文学样式包括新诗一样,用今天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活力与魅力。而蔡世平的词,提供了一个词体复活的成功样本。其词用当今鲜活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发挥出词体特有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诗的百年发展始终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城市文化是诗歌的重要话语资源,它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诗人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现代性命题的精神背景下,诗人以文本化的方式对"语词城市"进行着艺术抒写,诗人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逐步确立起现代都市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关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方长安  翟兴娥 《河北学刊》2005,25(1):131-133
新诗虽为现代白话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但新诗并没有真正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对传统诗歌稍有了解的读者不难从现代新诗中发现传统诗歌时显时隐的影迹.这种影迹是如何留下的呢?人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主体无意中的承传,因为传统根深蒂固,不是任何主体能够轻易摆脱得掉的;然而,考察新诗萌动、生长的历史,又不难看出,传统并非完全是无意识的自然留存,而主要是创作主体的自觉沿传.那么,现代诗人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立场自觉审视、择取与延传民族诗歌传统的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的生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传统所谓的“中外诗歌交流”,除了像胡适、周氏弟兄等人的尝试的热情之外,现代传播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为诗歌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塑造了新诗的表意方式和美学特征。作为文学之一种,新诗全面参与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属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建构的重要部分。而且,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化过程中,诗歌本身就是变化最为剧烈的文学类型,它理应对社会变动带来的刺激作出最为新鲜和强劲的反应。大众传媒的兴起恰恰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和鲜…  相似文献   

16.
"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界革命"新名词"的运用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下所做的一种词汇选择;虽然它在推动中国古典诗歌走向"新诗"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却密切了诗歌与近代中国思想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郭军 《云梦学刊》2011,32(6):87-92
中国新诗已有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然而,目前中国新诗发展面临娱乐至上、文化断裂、过度自由等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代新诗创作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而改变这种局面的策略是:中国诗歌界应以文化自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方诗学的长处,重建诗歌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让中国新诗在全球化时代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文化裂变的大背景下,"自我"的确立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确立,而"自我"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演变."纯诗"论的产生,一方面导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世界诗歌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人生"论诗学本质观的产生,则一方面是导源于社会现实的急迫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西方文化、文学相互激荡和衍生的结果.无论"自我"论、"纯诗"论或"人生"论,它们都有现代中国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面,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都具有明显的承续性。  相似文献   

20.
沈玲 《学术界》2015,(2):178-186
泰华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五四新诗、台湾现代诗和大陆朦胧诗等影响,但就其精神内核来看,在泰国华文诗歌的汉字书写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精神,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智慧。其中,儒家诗教观念是泰华诗歌意绪表达的内在支撑,中国古典诗学传统是泰华诗歌言说方式的审美追求。泰华诗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承续并不是僵化的。尽管说泰华诗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性智慧,但并不等于说包括泰华诗歌在内的泰国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