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西番部族和北元势力对洮岷边地的频频威胁加深了新生的明王朝对统治秩序的担忧.为了加强控制力,明政府以随沐英征伐西番、平叛洮州的将士为基础设置了岷州卫.而随着卫所制度与军事移民进入这一地区,边地基层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嬗变,元以来部落化的管理模式遭到了打破.明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将垂直管理困难的边地土民社会纳入了军事化的...  相似文献   

2.
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 ,具体表现为尚武精神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清中期以后 ,随着华北人民出关者的增多 ,汉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 ,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 ,奠定了新型关东文化的基础 ,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进取与鲁莽敷衍共生 ,开放与保守并存  相似文献   

3.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4.
南宋建立以前主要是中原移民南下,以比干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正统文化因此流布南方。固始、比干等作为南下移民集体记忆的符号,是其凝聚族群和心系中原的重要叙事概念。时至清初,移驻河南与原驻福建的明郑降清官兵,以及督运他们至河南的满清官兵,这些人连同其眷属均被分散到汝宁府、南阳府等属县指定区域屯垦。与比干文化同根同源的妈祖文化在此大分散、小集中的族群空间得以顺利传播。这两种移民与文化传播的模式主要特征即是不断超越小众的族群文化,积极认同中原正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河南地处中原大地,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河南形象符号缺乏系统性、代表性,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传播持续性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河南形象符号识别系统,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河南品牌形象符号,提升河南形象符号水平,努力提高河南形象,从而促进河南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河南形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数代人的艰苦努力,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民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化河南与中原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庚香 《中州学刊》2006,(1):150-15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人民的一致行动。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既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7.
明代为加强北边防御和边疆治理,建国之初便在北边设立众多卫所。其中蔚州卫作为宣大一线抵御蒙古南下的重要防御区域,地位作用突出。在九边众多卫所中,早期蔚州卫的军兵几乎全部是由外来的军事移民构成,这些军事移民迁入蔚州卫后,不断融入当地生活,支持当地众多文化场所的构建,为蔚州卫带来了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宗族文化,他们在蔚州卫交流、融合,营造了颇具边疆特色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宁化伊氏与其他客家姓氏一样,都是经历了人口繁衍、迁徙定居,以至逐渐形成宗族社会的历史过程。伊氏的宗族建构开始于明朝,至清朝雍正以后,宗族内部的整合出现了新的发展,各房派子孙联合建祠、修谱,宗族制度逐渐形成。宁化伊氏的宗族文化来源于历史,承载着厚重的中原情结与历史情感;同时又是融合发展的,它以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社会并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老子文化的本身特征决定了其需以河南为中心、以道德文化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目前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是以内向为主,传播媒介也主要限于纸质媒体,且几乎没有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在资金、团队建设、产业链构建、内在修养等方面下工夫,加强老子文化的传播力度。  相似文献   

10.
移民是经常性现象,移民移居到移民地形成的移民文化,对旅游者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移民会对移民地形成负面和正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主要是指移民是移民地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疆域形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或支撑力量。移民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主要有鲜活性、相似性、差异性、地域性、吸引性、观赏性、重复利用性、多样丰富性、垄断性或不可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移民文化与旅游耦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周围地区快速扩张并引发文化交流.二里头夏文化立足中原,其传播态势是先向晋南、次之向关中地区播散,同时也向江汉地区拓展.中原早商文化首先挺进及山西南部、陕西中西部、河北的中南部,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湖北及湖南北部)、东南方(海岱地区、淮河中下游地区)扩张,商文化因此成为主体文化并向周边形成强劲辐射.中原周文化传播态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周早期,对他族文化的吸收功能大于其输出功能;西周中晚期,中原周文化出现强烈的对外扩散态势,各地周文化表现出明确的统一性.先秦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可归纳为战争及民族融合、对矿产资源的攫取、封藩建卫、异族姻亲、经济贸易等数端.  相似文献   

13.
中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虽然在少林武术和太极拳方面已开创较好的对外传播局面,但相对于其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中原体育文化仍然有着广阔的对外传播拓展空间.基于对中原体育文化内涵和传播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下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即:积极开展大型赛事活动,有效利用大众媒介,充分发展动漫设计,推广特色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先秦移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便以其包容各种族群的气度 ,通过形式多样的族群移动即移民和随后的文化交流融铸成为一个有着共同文化意识的民族。这一功业 ,完成之早 ,延续之久 ,为人类文化史上仅见  相似文献   

15.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6.
李长虹 《齐鲁学刊》2008,(3):151-154
东北居民除少数为原土著民族外,百分之八十是由关内移居而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关内的先进文化,他们祖先身上的择木而栖的冒险、漂泊与自由的文化精神,在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既与母国环境的变化有关,亦与其在移居国的生活变动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移居国外的一代华人移民度过了移居生活的艰难适应期,开始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移居国的文化做深度的考察。相应地,移民文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以"灵性文学"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文学通过基督教文化路径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的表现空间,是新世纪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越是在富裕的沿海地区,移民或偷渡现象越为严重,真的是他们在家乡生活的那么艰辛吗?真是他们就业就那么困难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量“移民”的产生,我们假设为———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9.
春秋争霸能否成功 ,除开经济、军事等物质因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 :即霸主是否具有中原的“礼”文化素养。春秋争霸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原“礼”文化向四夷传播的过程。其文化传播呈现以下特征 :阶段性传播、借助中介传播、呈现东南蛮夷方向传播。中原“礼”文化传播的结果为战国时期华夏文化的全面融合及关东六国一体共同对付秦国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当今一个传播形式的新特点就是,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移深入,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以往媒介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媒介文化。对于当前的新媒介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制极其规律的探索,必将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