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儒家人性论的综合考察与新人性论构想牟钟鉴(一)人性问题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当然也是困扰现代学界的重大理论问题。人类已经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高度发达。二次大战以来,人们一直担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始终没有爆发。这些都...  相似文献   

2.
金相文 《兰州学刊》2004,1(5):18-20
政治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形成了两种对应的政治认同观。这两种观点可归纳为 ,以理性选择和个人自由为基础 ,通过个体认同达到政治认同的理性理论以及在民族情感和个性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民族认同实现政治认同的情感理论。面对 2 0世纪后期出现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偏移 ,罗尔斯试图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整合上述观点以完善政治认同理论 ,他认为在竞争性社会多元环境中 ,人们惟有借助公共理性在公共领域形成观念重叠和政治认同 ,才能实现理性而公正的和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3.
国内研究经济学史的主流观点认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消长、替代的历史。本文认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即自发型自由主义和理性型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动态演变过程,它呈现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大思潮占有不同的地位。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根源于“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分歧和争论。两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分歧事实上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十年来中国古装历史影视剧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和古装历史影视剧的语义学含义入手 ,参考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及相关的文艺理论 ,将其分为后现代古装历史影视剧、现代古装历史影视剧和经典古装历史影视剧三种样式。在此基础上 ,文章结合具体影视剧 ,对这三种样式的艺术与文化分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并指出古装历史影视剧创作应力避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先秦儒家从伦理和教化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讨论。汉代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人性善恶的理路,以天人关系立论,引"情"入"性",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性未善"、"性待教而善"的人性理论,不仅为王道教化提供了人性依据,而且从现实社会政治层面对人性论展开了探讨,他的这一创举,深刻影响了汉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胡伟希 《中州学刊》2002,(1):168-172
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探讨了中西德法之治的历史生成及其特点:西方法治理论或以“原罪”说的神圣预设,或以人性恶的世俗预设为前提,主张以外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的必要性;中国德治思想则以人性善的预设为前提,提倡从人的善性出发推己及人,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从内部实现对人的治理。中西不同方向的政治建构可以互补并济。内举德治,外举法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历史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存山 《河北学刊》2007,27(1):18-26
“忠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行仁之方,“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忠恕”即是“絜矩”,而“絜矩”也就是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国文化所能贡献于世界的一个普遍价值。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并没有完全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它至少包含这样几个具体层面:君子修养的身心和谐;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的富裕和均平;执政者的率先垂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自秦汉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主要是因为儒家的和谐社会理念受到如下几种历史时代的局限:经济制度的局限;政治制度的局限;君臣之伦与家庭和社会伦理的局限;士人修身与社会的世俗文化的局限;人口和农业生产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等。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 ,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 ,这种混同在文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 :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 ;将文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 ;视西方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 ,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 ,进而高举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旗帜 ,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 ,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腐败文化的形成及其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8年瑞典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冈纳.缀尔达尔研究了南亚若干国家的腐败问题后指出,这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腐败盛行,以致于形成了一种“腐败的民俗学”。“这种民俗学对于人民怎样处理私生活,他们怎样看待政府旨在巩固国家和指导及促进发展所作的努力有决定性影响,它容易使人民认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家庭的利益或他觉得应忠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①在他看来,腐败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了。贪污腐化的风行在官员中形成以权谋私的恶习,在民间造成凡事以钱开路、行贿收买的歪风。…  相似文献   

10.
11.
胡梅仙 《理论界》2007,6(11):197-199
文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生与自由主义文化的同质同构关系。二是自由主义文学对自由主义文化的偏离变异和超越;此外,在时间上,一是表现为承继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乐观、进取的自由主义观念,即相承的一面。二是在空间上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复杂关系。表现为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作家对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反自由主义思潮(各种反现代性文化的思潮)的进一步思考,也即是继承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梁孝 《兰州学刊》2004,(5):66-67
新自由主义历史发展观认为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道路。其思想内容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翻版 ,其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历史发展观。它遮蔽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真实秩序 ,造成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误解 ,进而误导落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袁进 《社会科学》2004,(2):92-98
儒家因为复古主义 ,历来被看作是倒退的 ,反对进化论的 ;但在近代 ,不少当时最先进的学者接受进化论 ,倒是源出于儒家。本文试图分析 :儒家思想在帮助他们接受进化论思想时又带来了怎样的保留 ?保留后面有着怎样的批判 ?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他们对儒家的批判 ?他们的儒家立场在今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相似文献   

14.
以“教案”为热点的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本文无力展现其纷繁复杂的具体历史过程,只能从极粗浅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背景上来理解反洋教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徐复观把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视为中国正统人性论的主要构造者,由此决定了他对中国文化之基本性格的理解和规定。通过解读此书,将会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徐复观的“心的文化”和消解形而上学的新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邓晓芒先生认为儒家在认识论上没有自我意识,在伦理学上缺乏自由意志.他称儒家学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伪善".这是邓晓芒从普世伦理的立场出发对儒家展开的严厉批判.但是,邓先生的批判并没有建立在对儒家和康德人性论耐心的比较基础上,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独断.通过仔细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康德和儒家人性论是相通的,彼此的差异是中西文明历史发展路径的不同造成的.因此用康德来贬低儒家,用西方哲学来矮化中国哲学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以唐君毅、曾昭旭为代表,现代新儒家从理、气与授、受理解船山人性的内涵,并依此诠释船山人性中不善之来源,认为"善"存在于天与人、物"授"与"受"的过程之中,不善也源于此"授受"之际。在此基础上,人当继天道以立人道,最后归于人文化成之世界。在与宋儒的比较中,现代新儒家的诠释凸显了船山人性论的卓绝,他们期望借船山上下、内外贯通的人性论来开启道德主体的外通之路,进而走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史观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已久,它是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政治和外交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在于日本社会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思想基础,就是“自由主义史观”。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以历史教科书为突破口,企图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争罪行的定论,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宣扬“皇国史观”,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陈忠 《东岳论丛》2011,32(10):5-9
确立正确的价值基点,对认识"什么是好的发展,如何建构好的发展"意义重大。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传统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再运用,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非反思坚守,使目前的发展伦理学存在诸多深层问题。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主义在现代性的早期曾具有重要的解放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却日益表现出问题性、危害性。正确理解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理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树立自觉的历史意识、规律意识、过程意识、学科对话意识,建构深层发展伦理学,对形成更为合理的发展视域,探索更为可行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东正教神学不认同“原罪说”,强调人的神性“位格”,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东正教神学认为人性不是静态自然物,而是在上帝恩典中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成圣”过程;东正教神学对人性的认识不是关于人的现实处境的理论学说,而是力图改造和提升人性的实践教化。上述三点都与中国儒家人性论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