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承载、传递和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功能。由于当前榜样自身存在认同困境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不够等内外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要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需建立榜样生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机制,突出民族性与时代性、党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建立榜样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整体推进机制,突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引导型"的模式转变;建立榜样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引导保障机制,突出社会引导与制度保障的结合。只有实现榜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成培育、宣传传播、学习践行"三大环节中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榜样教育除了具有德育功能,也具有进行政治动员、促进政治认同、加强政治统治等执政功能。回顾过去,从革命岁月榜样的"舍生忘死"到新中国初期榜样的"公而忘私",从"文革"时期榜样教育出现偏差的"政治至上"到改革开放后榜样的"进取多元",中共的榜样教育与其政治实践紧密相连,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总结经验,作为执政手段的中共榜样教育,首先要做到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并行不悖,要着重解决好榜样生命力问题,并且始终要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学中骑士形象的时代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学中的骑士形象蕴涵着该时期特有的时代意蕴。从文化趋向、读者接受以及审美认同等视角对骑士形象的时代寓言功能予以剖析,并进一步论述不同骑士类型生成的时代因缘。  相似文献   

4.
赵宏 《学术论坛》2015,(1):166-170
"推进困难"是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政策执行的瓶颈。博弈论视野下辅导员专业化政策执行存在着政府、高校、辅导员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者的权衡与选择,造成推进困境。化解困境,必须要加快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规范和引导博弈各方的利益关系;强化管理者的理性认识,寻求专业化政策的价值认同;强化激励措施,化解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母亲》是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七部作品之一,也是赛珍珠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母亲”的共名身份,是在特定生存环境所编织而就的伦理关系网中确立的;其身份危机与角色冲突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困境:“母亲”的生命冲动与生活其间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冲突产生的伦理困境,诚实与谎言、忠诚与背叛、珍视生命与对生命扼杀两难导致的罪与罚的伦理困境,女性身份认同与性别歧视观念的矛盾导致的伦理困境等.赛珍珠用“共名”身份塑造的母亲形象,使“母亲”成为中国劳动母亲们的典型形象,因而超越了个体意义而具有了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闽台文化认同叙事,在继承其前文本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多地把目光投射到闽台区域文化认同生成的历史过程,再现其曾经历的重层、分歧与犹疑。这批小说着力表现认同的混杂与差异、认同话语的日常性与细节化、认同矛盾的结构性转化等内容特征,这种认同困惑与犹疑至少存在着四个层面的原因:认同归附的虚妄、反殖民认同与殖民现代性语境的纠缠不清、认同怨恨的逻辑错位、认同选择的无法逃避。这批小说广泛采用的"多主角∕无主角"、"往返"等结构形式,强调了认同再认的当代意义,同时将认同主体的问题再次推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面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漂泊的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更自觉更迫切,宗教认同成了一部分华人华侨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由主义产生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最为深重之时。中国自由主义者在道德热情与逻辑理性的张力与矛盾中,批判传统以扫清救国建国的障碍。倡导自由民主以启智救世.苦心探索,呼号于世。但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双重困境致使自由民主的价值诉求沦为空洞的口号。无法真正落实。严复、胡适、殷海光以及林毓生、张灏等中国四代自由主义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从对传统的拒斥、疏离走向反省和认同。逐渐走上一条理性沟通的新路,昭示出中国自由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由主义产生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最为深重之时,中国自由主义者在道德热情与逻辑理性的张力与矛盾中,批判传统以扫清救国建国的障碍,倡导自由民主以启智救世,苦心探索,呼号于世.但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双重困境致使自由民主的价值诉求沦为空洞的口号,无法真正落实.严复、胡适、殷海光以及林毓生、张灏等中国四代自由主义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从对传统的拒斥、疏离走向反省和认同,逐渐走上一条理性沟通的新路,昭示出中国自由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香港人一直在英国人、中国人、香港人等几个身份中徘徊。由身份认同带来的焦虑及零和思考造成了与大陆之间的诸多冲突与矛盾。自香港回归十五年来,“香港人”在回归前的身份认同焦虑仍然延续着。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身份认同理论的基本含义,分析在后殖民背景下香港本土认同意识的形成因素,管窥香港人身份认同焦虑的多重原因,探讨将语言的教育、集体记忆的感召与创造以及媒体的中立定位作为使香港人摆脱身份认同困境,缓解港陆之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公平感较高,并与他们的幸福感和感恩心理之间显著相关,且过程公平感能预测贫困生的感恩心理,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过程公平感入手,开展贫困生的各项工作:要引导贫困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比较的心理让贫困生与处境更艰难的人比较,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利用上行比较的认同效应,让他们看到自己和榜样之间的共同之处,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提升和完善自我;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控制源、自尊等自我核心评价,保证学生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进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道德行为选择的科学依据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统一,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中具有诸多冲突,突出地表现在处理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道德行为中的诸矛盾,就要正确处理好社会、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利益价值与道德价值之间的矛盾、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之间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5.
张东荪一篇不到600字的时评何以会引发社会主义论战?之前的内地演讲所提示的地域与认同因素在论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进而言之,该论战的思想论争层面与社会、心态与认同层面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论战参与者社会位置、认同与言说的分析,上述问题当可得一合理解答。论战中思想论争的关键在于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问题.张东荪以湖南与罗素为背景的评论,触发了离乡新知识分子内地认同与"世界民"心态和形象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发言以争夺代表内地的资格,并激辩中国在世界中位置与作用为主题。这一争论在一战后西方日益分裂的大背景下,提示着思想权势从美国向新俄的转移。既存研究所强调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更多体现在心态与认同层面,而非思想层面。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表现出的虚拟性特质遮蔽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使人际交往陷入伦理困境。具体表现为:网络身心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的丧失;网络人与人的疏离加剧,加深了群体认同危机;自我与群体的认同危机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泛滥,这也是“去中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施展的结果,缺乏同一性、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规导,交往行为势必走向无序。  相似文献   

17.
政治认同中存在"公地悲剧"的理性困境,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还表现为个体理性的有限性及政治认同不具有理性规律性。在大学生政治认同领域,理性的困境与局限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皆相当明显。将对情绪、情感,传统习惯,本能、欲求、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把握运用于政治认同的养成,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文化生产分工中,合拍片处在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剧烈的冲突的前沿,其模糊的资本身份与文化身份使电影所再现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遭到了质疑。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中美合拍电影文化认同上虚假的"同一性",展示了"中国"在电影中貌似在场实则缺席的文化主体形象,分析发现合拍电影与中国观众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认同的裂隙,由此造成了中国观众接受的困难,因而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洼地上的"战役"》是路翎的重要转型作之一,这篇短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和全面批判。作为路翎的一次"尝试",小说试图通过主人公王应洪英雄形象的想象,以及班长王顺的塑造来缝合文本中突出的"纪律"与"感情"矛盾而生成的裂缝,但在随后形成的文本中,却因为人物自身形象的暧昧特征而使本来就已存在的裂缝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人物心理世界的深入探析、行文的流畅也因此受到折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