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城镇化冲击、自然传承制度落伍、受众范围缩小、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非遗工作正迎来国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扩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通过健全反哺机制、建立产业化传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文化例外"原则等措施,有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2.
曾军 《学术界》2007,(4):20-27
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立场,即城市不是文化传承的敌对力量,而是芒福德所说的"文化的容器",应将之视为一种积极力量.城市文化传承也绝非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而是城市的文化传承问题.在此,"人的活动"因素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对对象性的文化形态和机构性的城市规划的关注遮蔽了对作为城市文化主体的市民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城市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它贯穿于城市化的所有阶段;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市民化问题,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先知识化"和"再市民化"等现象也决定了城市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陈惠雄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71-179
文化、文明、制度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三个基本维度。文化基于历史传承,文明基于科学进步,制度是对于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的糅合或创新。文化与文明具有内生关系并与制度的守成或创新形成内生联系。文化传承、文明进步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强相关性,决定了现代中国社会形态选择与制度构建的三个必然性关系:基于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路径选择的必然性,基于文明进步的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必然性,以及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糅合的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文章阐明并厘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三个时期"的必然性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相对独立时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使得中国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受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双向作用压力,被动的"文化迷失"只有依靠深层次的主动的文化转型来解决。江苏作为人文鼎盛之地,作为中国小康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必须深刻思考文化现代化的价值意义、现实基础和创新路径,必须明晰:江苏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要传承和创新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化?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质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提升。通过多维视角重新解构和建构江苏文化软实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创新的方式引导传承,打造江苏强可识别的"区域文化身份"和强可持续性的区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机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文化可以影响对制度的选择,而制度反过来又改变或强化人们的文化理念,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要素,进一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文化变迁和制度演进的两个显著特点是内敛性和趋同性,初始文化和制度背景对文化变迁和制度演进有显著的内敛作用,而最终所有文化和制度又都朝同一个方向发展,这是为什么富国的制度和文化模式几乎都一样,而穷国则各有各的文化和制度模式的原因;在走向发达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假借某些理念对进步的促进作用而整体上复兴。中国当前从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转变反映了这种文化和制度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文化断层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本文从文化根植断层、文化传承断层、文化供需断层、文化认知断层四个方面入手,阐述现阶段我国文化断层的内涵,说明文化断层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无序融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空间破坏、文化供给与现实文化需求的机械对接是文化断层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应避免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文化自觉与传承发展并举、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文脉挖掘与特色定位并举、文化引入与融合创新并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娴 《江汉论坛》2022,(8):78-84
本文从童谣这一民间文化精微处入手,通过分析社会大风气与文化小细节之间的关联,反思当下文化发展之道。论文梳理了我国历史上童谣观念的演进过程,分析不同历史环境下童谣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的变迁,揭示童谣在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和童年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发展、传播与变异,认为童谣具有传播媒介、社会意识形态表征、代际文化传承和儿童教育路径等多重功能。在童谣式微的时代研究、传承童谣的意义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8.
周兵 《学术探索》2015,(4):85-91
在当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果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失落了“乡愁”,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新型城镇化”与“人、社会、自然”的生态和谐。新型城镇化之“新”、生态之“和谐”,应体现在其“人文内核”上,就是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乡愁”文化的产生和界定,提出“乡愁”文化的概念,并从其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比较和探讨了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联系,就此论述了在新型城镇化中留住“乡愁”文化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54-256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此番表述,既是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方向的纠偏,也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新型城镇化要求背景下,以建筑遗存、街巷布局、地景地貌、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为特征的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在内的"乡愁符号"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求人们对其内涵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应在认识理念、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做法、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既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与各种实践探索、融合创新相始终,表现为一个文化选择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与文化选择。城镇化背景下传承历史文化应具有三重视野:一是传统视野,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以本民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去展开和实施城镇文化建设的蓝图;二是当代视野,立足当代文化发展需要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人本视野,不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发展,都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李云  张永亮 《理论界》2003,(1):35-36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表明,城镇化(它与城市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发展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推动城镇化发展。文化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现代化和城镇化。此外,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还可以创造出经济价值,正逐步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邢军 《江淮论坛》2014,(1):15-19,48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人口红利。农民工已经出现阶层分化和代际传承,他们有与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居民不同的特殊文化需求,这些需求正逐步成为优势需求。流入地政府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监管者,加速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农民工,让农民工参与城市文化的创造,需要城市原住民、农民工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优化"草灌乔"共荣的城市文化生态,需要研究选择直接资源整合、间接资源利用和潜在资源开发,以及培育农民工文化和推进以家庭为流动单元分流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需求的"三加两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城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重要使命。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衰落现象,我们须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出发,着力于以下几个文化维度的构建:历史文化传承维度的构建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文化品格维度的构建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维度的构建和产城融合的创新、文化供给维度的构建和供给机制的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维度的构建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功利性教育和"三俗"娱乐节目的影响,中国革命音乐文化传承出现"代际消减"现象。传承中国革命音乐文化应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的逻辑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国革命音乐文化,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与传播手段,增强媒体对革命音乐的关注度和传播力。中央与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并鼓励社会发起专项基金,支持革命音乐的传播,培养革命音乐文化传承人才。  相似文献   

16.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后工业化的背景下思考制度重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演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演进;另一种是自觉变革.人类农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制度演进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然演进的道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制度演进表现出了复杂的情况,既有着自觉建构也存在着自然演进.整体上看,工业社会的制度即使在初始阶段是自觉建构的,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陷入路径依赖,依然具有自然演进的特征.现在,人类正步入后工业化的时代,自觉的制度变革将会提上日程,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创造性思维去对待制度变革的问题.后工业化进程意味着一个合作社会的生成,这个社会将会拥有一种合作制度,将实现对工业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扬弃和超越.合作制度建构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8.
头饰作为彝族服饰的"眼睛",其形成、发展与演变深受彝族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地理环境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诺苏哦首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所迪彝族妇女佩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头饰,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诺苏哦首在传承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呈现出随彝族社会演进而变迁的活态发展特点。深刻剖析诺苏哦首活态传承这一个案,对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源流之一,既需要完成自体的传承与创新,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和履践社会主导价值观。基于此,大学实现"文化自觉",是对自身重塑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选择、导引的辩证统一的艰难过程。大学的自觉文化意识必须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入手,让推动文化创新、自觉形成"文化个性"成为大学的精神血脉。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精神动力,自觉强化大学的"文化重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秀人才,自觉实现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礼"的传播,在表征上存在失序的状态,认知方面的异化与西化的倾向较为突出。中国人知"礼"传承在教育层面仍处于摸索前进的进程中,全盘复古儒家理想化生活缺乏可行性,取法于西方文化行不通,也缺乏文化自信。礼的复归关键在于时代化的重塑。以愉悦的意义输出方式,结合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营造多样化的传播形态,以示范、教育为主,不生硬,不强制,内容上尽量去繁就简。内化于心,塑造"养之成德"的伦理秩序;外化于形,强化"齐之以礼"的社会管理;物化于情,夯实"礼尚往来"的社会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