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辞》是中国传统的乐府诗歌,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迪士尼动画长故事片《Mulan》,取材于《木兰辞》的故事内核,并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本文概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源流和戏剧形式的加工改编,分析了《Mulan》在情节改造、人物形象重构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在国外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揭示作为“他者”文化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木兰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木兰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塑造了一位带有女性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另类”花木兰的质疑和批评。文章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入手,重新审视《木兰诗》及日后的主要文本改编,认为中国的木兰故事存在有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徐渭的《雌木兰》中,有生活在唐代之前的木兰缠小脚的情节。从木兰之形象塑造来看,一是增加了此剧的喜剧化色彩;二是颊上三毫,活化和丰富了木兰这个形象。从作者之用心来看,木兰的屈身从俗实与其《四声猿》的命意有关。是"文长有所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  相似文献   

7.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揭示现代市民价值驭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知识及其相关话语是对1980年代影响深远的思想和美学资源.学术界和批评界相关著述多以“西方/中国”为框架,使用比较研究或影响研究的方式进行分析.文章借助茅盾的《夜读偶记》,从整个当代史的角度对“现代派”话语的本质化过程进行想象性重构,提出1950-1970年代构造“现代派”的历史分期、审美范畴和知识形态是当代文学“现代派”话语的重要来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越剧莎士比亚《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麦克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马龙将军》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对话与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了对现代个人及其政治处境的批判性反思和历史性重构。这一反思和重构表明,交换价值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推动了现代性政治个人的生成,也导致了“个人受抽象统治”这一现代社会的最大政治现实。资本逻辑设定界限和突破界限的矛盾性发展方式决定了资本虽然创造了人类对自然普遍占有的“有用性的体系”,体现了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也伴随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社会政治困境。《资本论》透过对现代个人的经济存在方式和政治存在处境的批判性考察,不仅瓦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塑造的资产阶级政治神话,而且以重塑政治个人存在方式为轴心实现了对现代性政治叙事的重写。  相似文献   

11.
西西,香港文学现代派的代表作家。在她的文集《故事里的故事》中,收录了多篇"故事新编"型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些重写经典故事的作品均从叙事视角的方面对原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而其中的三篇,则是在视角改编的基础上,以戳破虚构的"元虚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透过这种"元虚构"手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关照、理解西西重写故事背后蕴含的"反省"意图以及"拆解"、"重构"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中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对自我进行突破与革新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研究中有许多派别,各派对《红楼梦》的“本意”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出现多种“本意”的原因,认为《红楼梦》不存在“本意”,而各派所谓的“本意”是由各自的“先见”所决而形定成的。  相似文献   

13.
《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极其有名。只是木兰其人其事是真是假,诗歌是什么时侯、什么人写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北朝后期写成,记录与契丹之间的战事;一是唐朝写成,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结合平阳公主等形象组合而成。二者争持不下,其焦点在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前的一段话:“《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韦元甫续附入’。”韦  相似文献   

15.
《欲望号街车》通过对女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幸遭遇 ,生动地展示了新奥尔良某地区的拥挤嘈杂的生活图景 ,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的南方与现代的北方的冲突 ,剧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欲望号街车》中的创作风格、舞台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探讨 ,充分地论述了本剧中剧作家所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诗化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佬》试图对两个不同的“父亲”个体和复数“父亲”进行重构,书写在美华人的历史。其中既有寻梦的隐喻,又有和平之思,提示读者感受文本的召唤。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同时也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财主底儿女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财主底儿女们》中《红楼梦》的影子,并同中求异揭示路翎对其继承、发展,从而赋予文本新质。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简称《木》),诗苑奇葩,千古绝唱。今之名人说,《木》诗塑造一个英雄形象,歌颂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慨;宋人何汶在《竹壮诗话》中说,木兰“勇不足以言之耳”。今之名人说,《木》诗冲击“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宋人何汶说,“木兰,孝义女也”,是颂其孝义。《木》诗所蕴情意为何?令人难以情测。但《木》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情节,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现在让我们遵循古人的经验,“披文以入情”,探幽访微吧!  相似文献   

19.
贾振勇先生的专著《重叠的镜像:文学史理论与实践》,是著者近年来围绕“重写文学史”这一核心命题,以具有先锋色彩的文学史观、理论思维、话语系统,对现代中国文学史及其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行的深度思考与探讨。自觉的学科重构意识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建国之初创立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从文学史观、价值规范到框架结构、话语方式的诸多命题都遭到了一些青年学者“后现代”式的理论颠覆与解构。但一番狂轰乱炸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究竟应重构什么性质、何种样态的学科意识,长于颠覆的先锋学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新颖独到的学科构想。著…  相似文献   

20.
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是依照《论语》的形式,"作"是借《论语》阐发自己的思想,与汉代经师"我注经传"方式不同,他采取"经传注我"方式,对《论语》的阐释通过"变其文"、"解其义"、"拟其旨"达成。在这种解经方式下,《法言》所要标举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为准绳,以颜子之乐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