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代小说在艺术上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形态,主要表现在狂欢广场和广场语言两个方面。一方面,哈代小说中描述了大量民间节日狂欢场景、聚会场所、乡野舞会、酒馆等狂欢广场,在这些狂欢化的场景中,表现了解构等级秩序的狂欢精神;另一方面,哈代小说中威塞克斯居民的对话体现着鲜明的广场语言的特征,在他们的话语中表现出鲜明的狂欢因素。  相似文献   

2.
<败仗>(1970)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最后一部优秀的‘南方小说'",这部作品在叙事时空的安排、小说中人物在宴席上的宴席话语、故事中所包含的加冕和脱冕的象征意义、乐观精神与乌托邦色彩等方面都带有狂欢文学的特征.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韦尔蒂的<败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就《西游记》的外在形态及内部特质来看,该小说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小说中众多的狂欢场面,呈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狂欢化的因素表现在叙事上,是时空的扩张和"脱冕"——"加冕"的结构;表现在形象塑造上,则是正与邪、奇与俗、崇高与粗鄙的统一;在语言风格上,则是嬉笑怒骂、讽刺模拟,将严肃与诙谐融为一体,展现了狂欢化小说语言的...  相似文献   

4.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卓越的喜剧性文学作品.本文从"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它的喜剧性中鲜明的反讽性质和狂欢化特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喜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狂欢化"不仅是巴赫金所创立的小说诗学概念,同时还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范畴.一个被彻底"狂欢化"了的文本世界是摆脱了独白意识和威权秩序的自由多元世界,是人民大众普天同庆的文化广场.这一范畴因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强烈颠覆性和文化乌托邦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文本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6.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7.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8.
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系列人物,揭示他们身上所蕴涵的狂欢化精神。这部小说的情节主要发生在各式各样的聚会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香槟和音乐的刺激下全然忘却了其本来的身份和等级,恣意享乐,尽情表演。他们可以视为狂欢化文学中的骗子、小丑和傻瓜,站在现实的边缘,代表着一种反面的智慧、反面的真理。这些狂欢化人物群像从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享乐至上、精神空虚的道德现状。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是巴赫金研究拉伯雷小说时提出的概念,在中世纪享有盛名的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中也融入狂欢性因素。笔者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中狂欢化人物的加冕与脱冕,以及“喜剧性”的狂欢化因素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与读者达成成功解构了骑士小说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小世界》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之一,其小说根植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采用新批评方法、结构主义观点以及巴赫金诗学观进行创作,在深入挖掘学院小说中体现的文学危机、文学理论危机和高等教育危机同时,凸显了作品对话性、复调性的艺术原则。小说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呈现出"去中心"或"拼凑模仿性"等狂欢化的艺术形式,鲜明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综观已有<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部小说集本身,<故事新编>具有若干欧洲"梅尼普体"文学的主要特征.二者能够在不同历史时空达成内在相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均具有狂欢化特征;二是鲁迅可能从他所喜爱的梅尼普体小说中得到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小说《尤利西斯》营造了典型的狂欢化氛围。加脱冕现象是狂欢中的典型特征,势必会在狂欢化的小说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在《尤利西斯》狂欢化的生活中,加脱冕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群体也一次次被加冕或脱冕。《尤利西斯》中加脱冕过程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第二生活"下的加脱冕现象的探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色人物获得了平等。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思想中的狂欢化血性化意识,源于狂欢节庆典中的交替和更新精神,其实质是一种充满全民世界感受的狂欢式世界。这种狂欢化血性化意识反映在创作中,就是将这种狂欢式转为狂欢化的文学,使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透露出一种狂欢式的双重性和相对性,情节和场景具备了狂欢化象征性、加冕脱冕结构、特殊的狂欢化广场和狂欢化时空。  相似文献   

14.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蝗灾之日》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关于好莱坞题材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笑”及其在小说中身份地位的变换,韦斯特让以往不被重视的小人物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外景拍摄,韦斯特让小说的叙述夹杂了诸多的“狂欢化”特征。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狂欢化”已经成为揭示文本意义的一种隐喻性话语。文章试图从“狂欢化”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进而阐释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6.
狂欢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生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受中国市场化社会形态影响的结果。新生代小说叙事的狂欢化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想象两个方面:在语言方面,新生代小说将诗性的先锋语言与口语化的新写实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轻快、飘逸的狂欢化语言,并表现了新生代作家们对历史的重新解说;在想象方面,新生代作家们反抗宏大叙事,以诗意的想象冲淡历史与现实的残酷性。但是,极端的狂欢化并不利于新生代小说的发展,狂欢也是需要限度的。  相似文献   

17.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凯特·肖邦的小说以女性为叙述主体,采用狂欢化的叙事视角言说美国中产阶级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彰显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和主体意识的思考。文章以肖邦的代表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个正派女人》以及《觉醒》等为研究文本,对女主人公觉醒过程中呈现出的狂欢化文学品质进行了解读,认为肖邦从内容和形式的烘托比照中双向度突出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狂欢-颠覆-觉醒"三位一体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文学流派和每一个创作方法,总是独特地理解和更新狂欢化手法。在19世纪,狂欢化文学和浪漫主义心理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美国作家坡的小说中看出来。不过,坡所表现的狂欢化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失去了乐观、更新和再生的力量。尽管如此,坡所塑造的怪诞人物形象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