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学者常常面临学术研究及其政策建议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处理难题.本文从上世纪初发生在快速崛起的德国的经济学价值判断之争着手,分析争论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涵、价值中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的处理态度.作者认为,对于恪守韦伯的价值中立的经济学者来说,不应就政策议题作评价性推断;而对于提出政策建议的经济学者来说,应首先阐明其价值判断,对其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基于此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将主观价值判断排除在实证经济学之外,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保证其研究科学性的关键.但事实上,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无法实现“价值中立”,它受到方法论判断和利益判断这两种价值判断的影响.新古典范式是西方实证经济学预设的方法论判断,它是统摄西方实证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从学术层面影响着经济学研究.资本利益价值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服务于新古典范式的权威,从社会层面影响着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在经济学家之间有这么多争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争论?本文尝试从经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解答.经济学可以划分为价值中立的"实证经济学"和带有价值判断的"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争论,集中在经济事实和逻辑推理上,这种争论原则上是可以解决的.规范经济学的争论,则同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这种价值观上的争论,从根本上是无法解决的.另外,经济学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特点,也使得经济学的许多命题难以得到验证,这也是不同的经济学派、经济学说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本文对于理解其他社会科学的争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郎咸平事件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初的"分蛋糕"进入"增大蛋 糕"阶段之后,又重新出现了"分蛋糕"的利益之争问题。经济学界出现 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基于这两种不同价值判断而形成的两种不同 经济学流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总是企图排除中国经济转型及其理论研究中的价 值判断。他们企图在中国建立一种西方式的资本权力等级制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不是要改掉国有经济,而是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增 强国有经济的效率。 经济学家是无法摆脱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在 不同的价值判断背后,不同经济学家及其构建的理论总是代表某个特定 阶层和集团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一生中写过两部重要著作,一是《国富论》,二是《道德情操论》,前者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后者成为道德哲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前书中利己主义的人性假设和后书中人类同情心的人性假设历来被视为斯密经济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互为矛盾的悖论。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判断出发,探讨了经济学的道德中立姿态和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问题,剖析道德研究在经济学中的科学定位,并进而由对《道德情操论》中四个关键词的梳理,从斯密自身的逻辑阐释了长期纠结学界的所谓"斯密问题",从而达成了斯密体系中两种看似相悖的人性假设的和谐统一,完成由"自我赞同"向"社会赞同"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08,36(2):76-83
经济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纯洁的"经验科学,他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所必然涉及到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为此,他们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把前者视为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的"经济学.可是.这样一种"纯洁的"经济学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而它所缺乏的也正是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基础.罗宾斯对"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狭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基本行为假设、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观点,乃至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等等,都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实证经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始终仍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7.
政治价值的中立原则是否恰当是政治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争论的焦点。社群主义从"目的"出发,对政治自由主义展开批判,认为中立原则的结果是政治价值把道德价值括置在外;政治自由主义从"手段"出发对自身理论进行辩护,认为中立原则只是理性对话的中介——谈话过滤器而已。其结果表明,罗尔斯政治价值的论证逻辑虽然通过精心"剪裁",但由于缺乏现实社会的"奠基"和现实批判的维度,其理论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及"价值中立"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迄今仍然众说纷呈且歧义丛生的话题.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塑造社会科学,否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或事实特性,是支撑"脱价值化"主张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并不具有可普遍化的公理意义,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传统之外,虽说拒绝"脱价值化"的具体思路往往不同,但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了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和价值知识的可能性.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派生于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后者立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关联",韦伯并未主张把价值问题从社会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他所说的"价值中立"可解读为"评价中立",意在强调社会科学家应"不作评价"地进行研究,以便遵从科学本身的要求即在事实和理性的引导之下得出客观的结论.问题不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应该"价值中立",而在于"价值中立"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学科具有价值中立、科学性、历史性的学科特征,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分析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探讨经济学是否价值中立,是否是一门科学,以及西方经济学的无根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价值中立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论证的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指科学研究者一旦选定课题开始研究,就应该只做事实判断而不做价值判断.该原则提出后,在西方和中国均引出激烈论争.分歧似乎很多,其实误解、误会不少,真正的分歧不过两个,即:科学研究者究竟应不应该做价值判断?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否会因反对价值判断而妨碍科学服务于社会?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科学的理解.如果把科学视为与人文学相区别的学问,那么在科学研究中,就不是该不该做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能做价值判断.并且这样也不会影响科学服务于社会,因为科学研究只是理论研究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11.
价值阙如比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更吻合韦伯文本的原意.价值阙如强调遵循价值关联,在研究过程中将价值判断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达成社会科学的客观可能性,做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韦伯主张价值关联、价值阙如、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离、价值判断.但价值阙如思想导致了虚无主义,是乌托邦.建构主义、结构化理论等发展了韦伯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刁生富 《学术研究》2001,1(6):68-72
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科学价值中立说"虽有所不同,但都以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意义、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划分为理论基础,以科学与价值完全对立和互不相关为基本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价值中立说"是可以成立的和有意义的,但从整体上来历史地考查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科学对社会,尤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只能把"价值中立说"看作是一种幻想.整个科学活动,从研究动机、研究战略转移、研究过程、知识体系到理论评价等,都负载价值.当代大科学时代,认识和处理好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应该把"求真"与"求善"有机统一起来;社会应该对科学活动的全过程加以调控;科学家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也谈价值中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中立”自 2 0世纪 8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学术界后便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看法 ,我们认为把“价值中立”作为一种研究立场的主张 ,在韦伯时代是有意义的 ,但从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表现的科学性的异同进行分析 ,并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价值中立”的论证逻辑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剖析后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社会科学走向繁荣的中国 ,再谈“价值中立”已是不可取了。  相似文献   

14.
邵夏 《社会科学家》2006,(6):165-167
科学哲学曾一度主张“科学价值中立说,”认为科学与价值无关,科学关乎事实,而价值关乎目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但自从科学哲学转向科学动力学研究以来,“价值”概念也被引进科学,认为科学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科学是负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梁莹 《人文杂志》2012,(2):167-173
"价值"与"价值中立"在公民文化理论漫长的成长道路中一直是其研究领域中争论的焦点。从古希腊开始,公民文化研究就以倡导公共生活的价值与理想为自己的宗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公民文化的价值与精神理念得到了更多近代学者的偏爱。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当中,公民文化研究被要求"祛除价值",逐渐走向"价值中立",公民文化研究也陷入低谷。当代,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价值实现了复归,公民文化研究也逐渐回潮,并且与公民社会、宪政制度、法治精神等紧密结合,使得公民文化理论的价值体系和知识形态逐渐成长,并日益成熟。相对于西方公民文化研究而言,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拓展,而"价值"与"价值中立"的融合则是中国公民文化理论成长的理想归宿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价值转形是百年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多以数学模型论证出"总价值"与"总价格"并不相等,进而推断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前后逻辑矛盾,价值转形毫无意义。马克思对价值转形的分析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揭示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重新分配的过程。价值转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在一个整体理论架构上分析生产关系,披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学研究的不可"价值中立"--以行为主义政治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中立”是历史上许多政治学者的追求,但是,由于政治现象与价值密切相关,政治学研究必然要涉及价值判断。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全然“价值中立”的政治学研究,即使以“价值中立”相标榜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者,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他们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论,事实上暗含有一个价值前提,那就是,以西方主要是以美国既定的政治制度为蓝本,反对政治争论乃至政治变革,反映出典型的政治保守倾向。  相似文献   

18.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紧密相连,但学术界普遍关注价值中立,而对价值关联涉及较少.文章阐述了价值关联的缘起与演变,论述了价值关联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功能及其与价值中立的关系,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张五常,经济学家,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入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跟随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弗里德曼和科斯等人从事博士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梳理价值中立思想的思想渊源,总结介绍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以及人们对于价值中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争论,发现价值中立与保值关联是一种对举而非对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目前应提倡学术的纯洁和学者的良知,应强调学术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上的价值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