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的重心从货物贸易移向高新技术贸易,高新技术贸易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源泉的作用.通过对1991~2003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高新技术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中国高新技术贸易开放度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贸易对经济增长带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明,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作用也日益重要。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对影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政府行为、R&D活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明。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作用也日益重要。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对影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政府行为、R&D活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以信息、生物、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革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析了由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云南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对云南出口商品销售额的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回顾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基础上,通过运用协整理论方法对1995年~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进行分析可知: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年非均衡误差调整的修正能力较强;在滞后期为1时,两者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期大于等于2时,存在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针对这一结论,今后应努力提高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引进人才,造就一支多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建国以来各个时间段江苏各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前,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变。选择主导产业是实施产业政策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具有极高的成长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物流能力要素的角度,利用1991 年至2011 年之间的经济数据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物流能力的三个因素为:基础因素、结构因素、市场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调整后的因素指标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基础因素、结构因素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同时,通过VAR 模型的建立分析了三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互动关系,并依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对“物流与经济增长”模糊模型进行调整,细化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过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基础建设、优化结构、产业联动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把经济增长水平、民营银行发展水平、劳动投入水平、资本存量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模型中的变量指标,采用1985-201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研究我国民营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认为:经济增长对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但民营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的运营情况,对今后民营银行的设立路径、发展模式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分析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对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竞争力提升是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的主要基础,而进口增长则是竞争力提升和需求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产品贸易增长的动因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基于这种动因的增长却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汽车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产品,对于其关联产业如钢铁产业、橡胶产业、公路建设业等影响显著。吉林省汽车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开发能力不够,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两个方面。通过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来具体分析汽车的消费情况对于汽车工业及其关联产业钢铁产业、橡胶产业、公路建设业等的具体影响,明确汽车消费情况发生变化时,汽车工业及其关联产业发生的具体变化及其受影响的程度,建立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选取我国1990—2007年经济增长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其中人均GDP 3 000美元左右是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经济水平维度和保护区建设维度的中位数分析,可以将我国31个省分为4类。因此,在人均GDP 3000美元左右的关键时期,各省份应根据本省省情,制订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国经济如何能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显然需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存在的各种组合关系并探究其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广义矩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产生的源动力是正的产出缺口而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较高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则很难控制且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对1991-2005年的中国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基础上,从消费对象、消费区域、消费商品等方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结合样本区间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经验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有各自的变动规律,短期内可能不一致,但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教育投入确实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连续30年来的高度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得教育投入得到相应的追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寻找消费热点 拉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汉青 《南都学坛》2001,21(2):70-74
买方市场的形成 ,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另一方面也严重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正确分析我国当前购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子女教育、旅游等消费热点 ,采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等措施 ,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局限所导致的研究结果偏颇问题,基于旅游产业集群新视角,采用广义矩阵法(GMM)对重庆市2005-2015年12个旅游相关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并提出合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GDP增长率和金融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相对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来说,中国似乎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