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国家本位观彰显工具论价值取向,教育的个人本位观则彰显目的论价值取向。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现代性的发展。教育的社会本位观所内蕴的教育国家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在现代教育法的价值体系中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法治化内蕴了教育现代化应然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当代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能力本位论”和与之商榷的“社会本位论”都有“论题价值” ,也不乏有启发性的思想 ,但是二者在总体上逻辑不周延、理论有偏颇 ,在实践上不可行 ,因而难以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关于确立“社会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把“发展”作为我国当代价值观之“本位” ,认为“发展本位”能够将“能力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合理内核兼容于一身 ,是一个能正确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现实要求和演进趋势的价值观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4.
理据论与“字”本位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本位持论者志于确定汉语运行的基础,认为"字"是汉语中最基本的音义结合的理据块.理据持论者则志于探究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动因,以"字"为探索语言理据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本文从学术背景、相互关系、基本单位、语言共性和研究目标五个方面对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具有深层次的联系;就是说,虽然研究角度与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把历时与共时、语义与语法和谐相系,共同为挖掘汉语的本质特点、解读语言的奥秘开创了新的领域.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貌离而神合,异曲而同工.  相似文献   

5.
借用"本位论"这一名词,旨在通过对人们的教育行为所秉承教育价值理念的分析引发对"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之间差距的思考.研究是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为对象,以其中的学校领导体制为视角,分析了学校领导者应使自己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趋向于教育的总目的,并逐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受众本位意识论深层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众本位意识论传入我国后 ,出现了机械照搬、过分渲染现象 ,造成了不良后果。以人的本性论、本质论为视角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先天性的弊端及产生、发展的根源与条件 ,并提出了正确应用于我国新闻实践的方法 :满足受众“健康本位”需求 ,培养受众“公共本位”意识 ,服务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主体本位教育观.本文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提出主体本位教育观的历史必然性;从主体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体本位教育的本质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如何确立主体本位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声名鹊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9.
民法本位观探正——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法本位问题在我国当今争鸣雀起。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代民法社会本位论、权利本位兼社会本位论等。民法社会本位说中的“社会”,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益承载主体,决定社会本位不能作为一种立法标准和本位价值取向。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我国民法应当坚持私主体权利本位,不必牺牲自己本份的私主体权利本位而代之以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0.
受众本位意识论传入我国后 ,出现了机械照搬、过分渲染的现象 ,造成不良后果。以人的本性论、本质论为视角 ,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先天性的弊端及产生、发展的根源与条件 ,并提出了正确应用于我国新闻实践的方法 :满足受众“健康本位”需求 ,培养受众“公共本位”意识 ,服务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法本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2.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3.
“儿童本位”论是贯穿于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历史的最重要的儿童文学观,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经过当代的理论诠释和创作实践,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思想。近年,儿童文学学术界有学者提出了以“主体间性”来超越“儿童本位”论这一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试图以“主体间性”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主张,没有真正理解“儿童本位”的本义,没有认识到在儿童文学这个世界里,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具有的特殊关系。在现阶段,“儿童本位”论依然是远比“主体间性”更具有历史和现实实践之有效性的一个方案。作为历史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本位,只是现代民法带些社会化倾向。近、现代民法及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申明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不为本位的,这是民法的私法性视角所决定的。唯有如此,民法作为私法的主干才可与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本位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5.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形成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脱离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 ,单独把人的能力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难与“个人本位”价值观划清界限。因此 ,2 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还是应以社会为本位 ,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基本形态、历史成因、利弊得失和现实意义作了具体论述.意在通过对这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比较鉴别,展示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并推动二十一世纪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法本位是民法典编制的灵魂,即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出发点和归结点.我国民法本位应坚持人的本位,即民的本位、市民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应在社会法和经济行政法的份内,不应僭越.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散文近年颇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文化散文的三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比较分析,指出文化“大”散文应是文化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