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受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狭义理解、学校教育中社会本位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定位,偏重社会价值,而轻视了教育中人的价值和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因而呈现出教育内容抽象化、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效果分离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站在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的高度,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文明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生态转向、培养生态人格为目的,并以此为指引革新教育理念、广泛吸纳各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教法得当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基本形态、历史成因、利弊得失和现实意义作了具体论述.意在通过对这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比较鉴别,展示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并推动二十一世纪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通过回顾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在我国教育中的历史演变,依据认识积累及历史事实,从中理出线索,可以发现: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对于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从总体上说属于国家主导性演变,演变的实质是在“理想主义-功利主义”的张力关系中寻求平衡,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定位,任何绝对理想主义或背离理想只求实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散文近年颇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文化散文的三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比较分析,指出文化“大”散文应是文化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大致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体现的是鲜明社会本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基本的是人本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特殊人和完善其特殊生活.  相似文献   

6.
借用本位论这一名词,旨在通过对人们的教育行为所秉承教育价值理念的分析引发对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之间差距的思考.研究是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为对象,以其中的学校领导体制为视角,分析了学校领导者应使自己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趋向于教育的总目的,并逐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过程。“个人本位”是对“社会本位”的超越,但“个体本位”并不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状态和目标,必然会被新的形态所替代。克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片面倾向,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对主观认识不断改变与提高的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化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大学最本质意义上的教育。从教育是学生主体自身的教育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正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走全面开发受教育主体素质之路,才能事半功倍、业绩卓然。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和手段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艰苦努力来实现的。所以受教育者主体的确立,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本位是指法的基本理念、基本目的。经济法的法律本位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其法益目标,以社会公平为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法具有社会本位性。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主体本位教育观.本文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提出主体本位教育观的历史必然性;从主体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主体本位教育的本质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如何确立主体本位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理据论与“字”本位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本位持论者志于确定汉语运行的基础,认为字是汉语中最基本的音义结合的理据块.理据持论者则志于探究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动因,以字为探索语言理据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本文从学术背景、相互关系、基本单位、语言共性和研究目标五个方面对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具有深层次的联系;就是说,虽然研究角度与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把历时与共时、语义与语法和谐相系,共同为挖掘汉语的本质特点、解读语言的奥秘开创了新的领域.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貌离而神合,异曲而同工.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即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加强我国高校情商教育的力度,无论是从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视角还是从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视角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误读了西方的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于是在法律移植、法律建设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在修订新民法之际,应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探讨、研究两者的基本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基本关系:一是体现为两者既相互分疏又具有统一性,分疏即它们在内含、稳定性、教育者的主体选择性等方面不同,统一性即它们或统一于教育结果、或统一于教育过程、或统一于教育者的实践意识;二是体现为两者彼此相互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教育手段,教育手段也规定教育目的,因而教育手段并非单纯地依附于教育目的;三是体现为彼此相互转化,即它们彼此会发生先后转化,但并不能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准,属于社会法。首先,可以从西方法律思想的视角认知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其次,可以从法律理性的视角审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征;再次,可以从毗邻学科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内涵。社会本位是经济法的根本性质,也是经济法区别于传统的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根本标志。经济法只有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形成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脱离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 ,单独把人的能力抽象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问题 ,很难与“个人本位”价值观划清界限。因此 ,2 1世纪的人的价值观还是应以社会为本位 ,把个人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合同自由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为现代合同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以个人为本位 ,诚实信用原则以社会为本位 ,两者分别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位”观。 1999年 10月1日我国新合同法的施行 ,结束了我国合同法领域中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合同法虽没有明确规定合同自由原则 ,但合同自由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却实质上成为贯穿合同法的两大主线。合同法妥当处理了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适应了现代民法由个人本位迈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课程价值的取向是人们基于对大学(英语)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无论是从课程的目标内涵,还是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及其实施方式上来看,都折射出一些特定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被深深地烙印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变迁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围绕政治决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试图努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