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荀子的“人性恶”及“隆礼”、“重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 ,由于人性上的唯物观和平等观 ,他又认为人性不但应当改造而且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人性改造理论的基础上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3.
荀子为了建立性恶论,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批判。这反映了他们两人在人性判断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根据现存的《孟子》一书,可以看出荀子的批判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5.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6.
从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开始,人性论就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中心议题,性善性恶也成为主要的辩题。对人性作出价值判断之前,需要确定什么是人性,这就涉及到界定人性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从对告子与孟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的论释切入,以证明三家的人性论都可归入“生之谓性”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7.
荀子将"天"理解为客观性,从而抛弃了"天"的德性义。我们应该关注荀子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意识。以孟子为背景,荀子以一种"大清明"的思维方式将德性的根源从天那里下放到了人本身,从而开创了一种德性客观化的道路。但是怎样将荀子关于德性的思考注入到孟子良心本心式的对人的独特领会方式中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潘澈 《东方论坛》2021,(5):58-70
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本恶论,而是性向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向善论正相对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都是基于孔子的人性论的展开.而孔子的性相近说强调的是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善恶则是就后天的积习修为上说.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制约着向善向恶的人性判断的不同选择.而人性无论向善还是向恶都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存养或矫饰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性恶》篇的具体论述表明其所谓性恶是性向恶而非性本恶.荀子的性恶伪善说与韩非自利自为的性本恶论不同,荀子的性向恶论并未得出人性不可改变的消极结论.  相似文献   

9.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10.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1.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孟子承认万物皆有其性,但不以生理现象与欲望等作为性的本质,而从心之所生来规定人性.荀子受传统即生言性论影响,沿着孟子开拓的路向对性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说是对孟子观点的理论概括与提升,也是在传统“即生言性”说基础上的一次质的飞跃.荀子把性与伪相对而言,否定心具有自我立法、自我完善的功能,但认为心可以接受后天习染而趋善.  相似文献   

13.
方琳 《南都学坛》2007,27(3):119-120
荀子的人性论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荀子坚持“性伪之分”,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孟子把后天的道德品性加入人性之中的“性善论”,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又陷入和孟子同样的道德先验论中,指出“人性恶”,虽然有其历史原因和进步作用,但表明其唯物主义人性论是不彻底的;另一方面,荀子又强调“性伪合”,肯定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和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社会之中,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论断并不恰当:荀子并不符合孟子关于"集大成"的表述。从"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论断的流行,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史观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不仅拔高了某些思想家,而且遮蔽了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7.
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人的这种自然生理属性有向"恶"发展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得出"人之性恶"的结论。以天赋人性为基础,性无贵贱,人性平等得以展现。"化性起伪",改造人性的道路是一致的,包括作为人所共同具有的潜能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去"恶"方法的一致性——学习。荀子人性平等思想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启雄说:“汉文帝时,孟子列于学官,立博士传授,推崇有加,而荀子以与孟子微异其撰,既扬孟必抑苟,轩轾之判,自此始矣!”(《荀子简释·自叙》)指出了荀子自汉文帝以后长期遭受儒家冷落的事实。但他看轻了孟子、荀子在人性说上的重大分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主要保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就人性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性善”与“性恶”中“性”的所指有所不同;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在通德观培养途径上存在分歧。本文即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存在,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代表儒家学派的孟子性恶论与荀子性善论。他们对人性的解说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孟荀二人的人性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两人的理论不同之中有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