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徐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10-311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2.
3.
熊亚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4.
蔡云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46-347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5.
周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
对于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来说,定位、移位以及重新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不断的位置的移动导致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疑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可以说是他对自己多年的流散(diasporic)经验的一种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被帝国主导叙事(master narrative)湮埋扭曲的殖民地历史的重新书写,这个书写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后殖民主体的身份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前殖民地移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使他具有宽广的文学视角。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后代,奈保尔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生活于殖民地之上的移民后代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9.
潘敏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9-121
奈保尔的小说《半生》描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被消解,而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主人公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故事,奈保尔重构了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下第三世界的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秦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52-54,71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奈保尔是一个特殊的人、复杂的人,他的成长历程自然也是复杂的,甚至充满传奇色彩。这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是他的父亲引导了他,教育了他,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而奈保尔成长历程的复杂性和身份的特殊性,让他具有了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奈保尔。 相似文献
12.
李玲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50-53
维.苏.奈保尔,一位英籍印裔作家,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潜意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外,也自觉地汲取西方文化和小说创造的养分。他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的分析,发现奈保尔在写作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对康拉德小说创作都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中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雷艳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31-36
论文探讨了奈保尔三篇有关西印度群岛的作品中的模仿主题.奈保尔在其作品中揭示了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西印度群岛国家所陷入的困境.奈保尔认为,这些国家在其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和独立后,不顾自己具体国情,一味模仿西方宗主国的政治理念、偏见和具体措施.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被殖民者可以通过模仿复制宗主国和白人世界来颠覆殖民统治.但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读者可发现这些模仿是多么可笑和不切实际.论文由此指出了后殖民理论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顾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74-278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16.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晓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17.
18.
黄应利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38-139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奈保尔的代表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在叙述上的双重效果。奈保尔在这部小说中交替使用了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使小说呈现了双重性,不再简单地讲述人物的生活经历,而是蕴含深意。 相似文献
19.
邓丽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
后殖民主义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流散意识和流散文学,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家园游离失所的状态.将印度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可对流散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游走在边缘的流散学者的发展趋势,必将在同样的深度上拥抱和理解其母国文化和相对的他者文化,超越二者的差异和歧见,在相互碰撞的文化和价值中找到共性,这正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厥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80-83
欧洲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文化殖民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现代青年人内心的迷茫与异化.通过<青春>中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剖析主人公精神异化的文化根源,展现后殖民社会现代人自我认同感的不确定性,反思不同文明碰撞导致的移民作家身份归属的困惑,并从他者视角阐释作者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