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前殖民地移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使他具有宽广的文学视角。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后代,奈保尔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生活于殖民地之上的移民后代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3.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小说家奈保尔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关注也成为其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作品《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论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萨义德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论出发,通过剖析小说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深刻感知奈保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的作品总逃不了流亡,身份,文化置换等诸多代表性主题。但他在2001年出版的《浮生》却试图摆脱这些窠臼。在这部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人公抛开文化悬垂的尴尬,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关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奈保尔试图走出身份迷谭的一种努力。从而,这也为那些为文化身份不确定而苦恼的移民们指出了一条积极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7.
奈保尔是一个特殊的人、复杂的人,他的成长历程自然也是复杂的,甚至充满传奇色彩。这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是他的父亲引导了他,教育了他,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而奈保尔成长历程的复杂性和身份的特殊性,让他具有了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奈保尔。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9.
空间并非只存在于外部,空间还存在于外部与自身发生关系处.空间转移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抵达之谜》中,空间转移使奈保尔遭遇了焦虑、困惑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空间转移的经历反过来让奈保尔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所涉足的世界,使他能够重构西方与东方的形象.在这种重构中,奈保尔被抑制的心灵得以释放.奈保尔通过探索生与死的问题以达到对人生的彻悟.此时,他的心结,他的那种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便消解了.  相似文献   

10.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11.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12.
V.S.奈保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久发表了《浮生》。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虚构小说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表现了主人公威利生活的虚无,身处宗主国的文化无力感,对文化身份无根的困惑。但与之前小说不同的是,奈保尔试图通过主人公威利告诉我们,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努力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找上述等问题的答案,他试图要给自己的精神流亡生活找到一个圆满的归宿,但最终失败了,所以,流亡知识分子要想获得文化无根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生是很艰难的,小说中,威利的前半生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费尔迪南和因达尔,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他们为消解身份困境、寻找文化认同做出了方向迥异的尝试,但最终都走向失败,这些失败的尝试折射出奈保尔对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态度。  相似文献   

1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15.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8.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19.
V.S.奈保尔在其写作生涯里始终面临两个世界的双重困境,无法完全认同其中任何一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在边缘写作。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由于复杂独特的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家主要以叙述个人移民史、家族迁移史、族群苦难史作为对抗主流文化、文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的小说《半生》描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被消解,而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主人公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故事,奈保尔重构了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下第三世界的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