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时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速;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割裂、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就是知性思维方式。知性思维方式运用在研究上,就是把对象进行静态的切割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的倾向。科学研究离不开知性思维,知性思维是必要的环节。目前文学研究大量地倾向于科学化,实际上是知性思维的流行。知性思维的侵入、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导致了文学鉴赏的审美性流失,并严重地影响到了文学观念的理解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人们自我意识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增强 ,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 ,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文学创作者们把笔触从对重大社会事件的揭示上转移到关注百姓、关注内心感受上 ,使得这一阶段的文学有了平实和大众化的审美流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宫体诗的评价,千百年来贬多褒少,声名狼藉。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叙》中说:宫体诗“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词尚轻险,多哀思,格外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把宫体诗当作亡国之音。李白则斩钉截铁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句话把宫体诗打入地狱。刘大杰指责它是“色情文学”,翦伯赞斥之为“诗歌中的糟粕”。影响较大的是游国恩,他在《中国文学史》中,把宫体诗视为“淫声媚态”的作品。这些评价,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把宫体诗放在当时历史环境和文学发展进程中去考察的话,就会感到这些评价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文学文本存在极具张力的开放性空间,为误读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启迪价值建构文学文本的审美视域和文化意蕴。历代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多维误读,不仅构成对文本永无止境的审美阐释视域,也为文本价值提升铺路搭桥。文学文本审美启迪作用,往往取决于它被"背叛"的程度有多大。文学接受中审美"发现之旅"的填充和误读的"背叛"性超越,使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负氧离子"递进式增值和扩散状弥漫,更加鲜活地释放出文学生命的宝贵价值。因此,深刻认识误读的审美启迪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朝民歌和宫体诗在南朝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两者并非是孤立的文学现象 ,六朝民歌尤其是其中的吴歌和西曲在深入影响文学风气之时 ,实际上也就孕育了宫体诗。它们为宫体诗的产生和流行创设了社会环境、准备了文学观念和提供了传承内容。因此 ,笔者认为宫体诗作为吴歌、西曲娱乐性和艳情特征肆意发展的产物 ,两者间有着复杂而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产业机制下文学文本的审美风尚与纯文学写作的审美趣味区别甚大,传统文学写作中"雅"是共同的审美标签,而产业机制下的文学写作,"俗"是最直观的审美追求。从审美意识、审美风貌、审美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产业机制进入文学写作后的美学变化,揭示其变化规律,为产业化机制下的文学写作提供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媒介形态变化与文学的嬗变——论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与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传媒直接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使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考察文学在媒介影响下引发的变化,通过文学外部和内部的充分对话,才能准确把握电子媒介语境下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进而根据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媒介创新、图文互动和审美文化等方面向文学灌输新鲜血液,凸显新时期文学特有的文体特征和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3.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宫体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概念。从《诗经》产生以来中国传统文人心底就有的“美人”情结,文学审美思潮的转变及人性觉醒所构成的合力共同决定了它的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呈现出四大"症候":(1)简淡的"日常"与庸懒的"审美";(2)坠落的"身体"与货币化"欲望";(3)价值误置的"戏谑"与审美倒错的"狂欢";(4)温馨复制的"底层"与精神撤退的"民间".出现这些"症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中国作家对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中国的文学书写缺乏必要的文学应对能力,或者说是文学的精神性能力与文学的审美性能力的双向缺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灾荒之频繁,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远较其他地域尤甚,形构出淮河流域一种典型的灾荒文化记忆,全面而深刻影响到淮河流域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取向、审美风貌及艺术格调。即使在后灾荒时期,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仍感受着"灾荒记忆"这一"深层结构"的存在,无论在叙述形式,抑或叙述内容等方面都能触摸到灾荒文化的脉动。当代淮河流域文学的灾荒书写具有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阐释空间,表征着当代淮河流域作家个体体验与现实关怀、审美书写与责任担当等现代性价值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彰显出淮河流域文学的公共性命意。不过,囿于当代淮河文学难以对淮河流域民众在现代性冲击面前因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本土与他者间的矛盾或冲突而引发的内在灵魂的挣扎和痛楚予以艺术转化和审美超越,也失去了由此而可能生成的思想深度和文本厚度。如何促使当代淮河流域作家的成长、成熟,才是淮河流域灾荒文学真正成熟和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划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按照文学的内在结构开展诗词教学 ,就是从语言层 ,到形象层 ,再到意蕴层循序渐进地设计诗词作品的教学结构 ,引导学生全面完整地欣赏作品。这样的教学结构方法正好与以审美态度激活形象、体验形象、审美判断的层次递进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相吻合。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大学语文中的诗词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作品的审美信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巴尔扎克的文学本质论的卓著之处在于,他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历史,并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提出了新的文学类型,并且最终对这种新文学类型的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20.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质言之,摄影文学是文学意识在后工业化时代走向成熟的一种结果和表现。摄影文学从一开始就与流行的图像文化大为不同,它是对传统高雅文学的自觉重塑,它也使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有效契合和转换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