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土地财政的出现与我国分税制改革密不可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并未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比重将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缓解财政收入不足的重要手段。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进而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土地财政的形成是不同利益在土地收益上博弈的结果,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与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行为偏好决定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激励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提供不能有效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官员晋升的竞争力,使得地方政府供给动力不足。通过构建包含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财政分权激励和晋升激励的理论推导模型,在选取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滞后效应,土地财政仍是影响保障性住房供给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激励和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行为偏好的改变都正向调节了土地财政对保障性住房供给的负向影响,但该作用受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发展的异质性影响。认为地方政府财事权相匹配及在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中加入保障性住房供给考察因素有利于推进住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土地财政"的棘轮效应又使得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形成较强的依赖,并助推房产价格上升;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时,地方财政便深陷偿债困境。因此,地方政府应设法从"土地财政"中解脱出来,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自主债融资探索,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在全国展开,引发了诸多弊端。在此背景下,基于“诺斯悖论”理论,从分税制改革动因、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土地产权制度、转型期地方政府典型的“经济人”行为特征、“路径依赖”对以土地出让为主的地方财政获取模式的强化作用方面,分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建立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征用制度、科学划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财税收益的分配关系、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角色转变、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在分析其制度变迁路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由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进行探讨,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级地方政府的竞争、财政预算压力及预算软约束是推动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推手.需要通过转变地方政府竞争体系,发展主体地方税种,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根治土地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用地扩张与土地财政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存在耦合关系。利用中国大陆地区264个城市2002-2011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财政收入呈递增趋势,组内差距扩大,两者具有相关性;城市用地扩张对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用地扩张都是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仅在全面工业化阶段存在反向关系。在现有制度设计下,城市用地扩张增加了土地供给,但仍满足不了城市因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产生的用地需求,是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财政的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必然结果;在全面工业化阶段,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土地财政收入付出的努力推动了城市用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基本走势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商品房售价关系模型的构建与结果检验,指出了土地财政是推动地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从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开征物业税,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积极防范政府土地融资风险四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变革,必须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完善土地使用者产权制度,健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明确国有土地免费续期、永续使用,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同等市场地位,以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转和高效利用;基于现代国家治理完善土地财税体制,加快推动开征房地产税,规范政府土地出让收支和土地相关债务管理;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建立持续稳定的以税收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通过统筹土地、财税等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的同时,合理调节土地收益分配,有效防控财政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地出让金改革的建议中,一些观点是要将土地出让金统一或部分收至中央财政,出于现实障碍也不将其纳入物业税。本文立足公共财政的视角,认为土地出让金作为公共收入,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虽然存在收支隐秘、分配不公、管理混乱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现行财政体制的非平等性、财政分权制度的非兼容性、基层财政体制的非正义性所导致。消除这些原因、改革土地出让金,标本兼治的路径:一是要配合财政扁平化改革,土地出让金依旧归宿地方财政;二是要克服技术性、制度性难题,提高财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的可行性;三是要明确土地出让金的公共支出方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在阐释学界对中国土地制度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焦点问题是土地"涨价归公"的制度和理念是否合理,而对"土地财政"的构成和规模展开充分的经验分析,是论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发现:土地财政主要由土地出让金、土地税收和土地规费构成,具有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以土地税收收入为辅的特点,是一种混合性质的公共收入.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速增加,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兼有地租、税收和金融性质,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峻的金融风险和政府性债务问题.土地财政是中国实现土地"涨价归公"的独特方式,但是土地"涨价归公"的理念是一个世界通则,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很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涨价归公"的具体制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正负效应,对于实现持续的城市化动力源泉与土地财政的兴利除弊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土地资源对于城市化的承载关系,从土地财政形成的社会背景、驱动因素与土地产权征收补偿制度及政府行为角度出发,系统论证了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的有效性.采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实际验证了土地财政与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由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产生的负效应,包括被征地农民的直接经济生产与间接社会保障价值受损、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导致的土地粗放利用、助推房价非理性快速上涨并积累金融风险、使“后土地财政时期”城市化发展陷入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建立与地方政府城市事务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征收保有环节的房产税、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约束地方政府获取财政破坏式行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规避土地财政推动城市化负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辽宁省为例,采用2000-2012年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制度激励,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和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土地财政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土地财政的急剧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下,透支未来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对现行财政体制、土地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2020年以来,中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企业纾困、民生发展又一次成为社会热点,地方土地财政现象带来的高地价、高房价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分税制改革尚未实现事权与财权的协调,地方政府在努力扩大财源的过程中愈加重视带来可观收入的土地财政。利用2000—2016年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地方财政分权水平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研究表明,支出分权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出让面积,说明随着支出责任增加,地方政府在竭力扩大财源;收入分权水平则会对平均地价的提高产生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发达的经济带来了土地溢价。同时,在晋升锦标赛的激励作用下,地方官员会更加偏向以地引资。因此,在优化土地财政运行过程中,中央需要划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责任,强化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同时,财政支出要更加积极有为,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为民营经济松绑。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形成既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有关,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居民在土地收益上的博弈结果。用博弈轮的方法来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战略选择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揭示土地财政形成的演化过程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行政地位对土地财政具有空间效应的假设,根据不同行政地位(主城区、远郊区、区、县级市、县)的土地出让金差异划分归类,在分析不同类别行政区的空间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嵌入多策略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行政空间邻接关系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财政高度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均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产生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不同行政地位之间空间传导效应的影响,2013年、2015年土地财政在处于中心城区附近的主城区与远郊区、区之间的空间互动性更强,这一发现肯定了相对落后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强行政权力地区拥有最具价值的土地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全面审视中国渐进性制度变迁过程,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激励和政府行为选择,并以广东省的实际数据佐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格局、预算内财政压力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迈向土地财政的背后推力。因此,土地财政的最大风险是危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显著的效果,打破了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实行了分级包干体制;扩大了地方财权,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然而,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仍存在着局限性和难以克服的弊端,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稳定的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经济利益分配上矛盾突出。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十多年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财政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想的选择是从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过渡,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需要,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归纳土地财政对创新投入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递归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否影响地方创新投入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地方创新投入增长,但金融危机减弱了土地财政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支出、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了地方创新投入增长,但其带来的房价上升则对地方创新投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土地财政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该研究明确了土地财政在地方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地方政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设用地供给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由于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及征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等原因,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重“增量”而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土地规划在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