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田 《山西老年》2010,(8):48-49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山西现存古代建筑数量之多、历史与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我刊从今年起,特推出"华夏文明看山西"栏目,力求从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俗、自然资源、旅游、艺术等方面展现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以折射灿烂辉煌的华夏五千年文明。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4.
宫斗剧由中国古代宫廷历史正剧发展而来,在其十几年的发展中不断遭受各种争议和批评,但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宫斗剧在女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了宫廷历史正剧的权谋文化内容,但其历史叙事中的"艺术失真"及对权谋文化反思的缺位都使其难以产生质量上乘的艺术精品。从性别视点看,无论权力游戏还是情爱叙事,宫斗剧都完成了由男性主体到女性主体的"性别翻转",但其所传达的现代女性意识和观念极为有限,在某种意义上更多是源于大众消费文化的需要。在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叙事中,能否通过叙事和镜语建立一套基于现代思想观念的新认同机制将是决定中国历史剧艺术质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西方古代美术意识的对比中,从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从形成秦汉"大文化"的背景中,看构成中国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的哲学理念,探讨霍去病墓前石雕所具有的高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象征.对七大古都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古都文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认识七大古都、包括北京文化的特色会有不少好处.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定都的原则和迁都的趋势,认为"险、富、便、美",即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地形环境上山川秀丽,交通上四通八达,是中国古代定都的最佳原则.而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最后选择了北京,则是中国古代迁都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民族政权疆域、高原畜牧业经济、中西交流通道、凝聚内向心力、容纳多元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土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认为土族建立的古代政权首次将青海高原与塔里木盆地联结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为这一地区最终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土族先民将蒙古高原先进的畜牧业引进青藏高原,并创造性发展高原畜牧业;将丝绸之路引入青海,促进了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土族先民凝聚内向心力,归流中华民族大家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堪为民族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汉字中的"井"既是一个常见字,也是一个多义字.它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蕴.其词义演变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由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发展,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等几次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客观写照.  相似文献   

9.
西辽河流域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自新石器时代以至于青铜文明时期,无疑创造了中国古代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西辽河流域事实上孕育和发展了两种面貌与风格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即目前已知居住于主流位置的红山诸文化序列和目前尚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的另一种渔猎、畜养业经济成分明显的"井沟子类型"。古代西辽河流域客观存在的两种考古学文化序列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发展现象,无疑会对目前广泛探索的游牧文化起源问题,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是基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伦理观,美与善相统一的审美观,以主情重情为核心的文艺观而建立起来的.这些文化基因规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特征,制约着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观念和文论批评的发展上看,虽然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过渡性质特征,但它本身仍然是一个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阶段.在中外文化、文学思潮的冲撞、交汇中,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品格正在形成,现代化过程亦已展开,许多重大问题都预示着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