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入门,也是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向导。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与正常青少年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在认识特点上,犯罪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很低,由于他们大多文化水准低下,知识结构极不正常,造成心理上的畸型,道德品质和思想性格出现缺陷,一遇外界刺激和引诱,容易在盲目的冲动下产生犯罪。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发展运动能力的基础,有目的、有规划的阶段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其将来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动机的基础理论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Petri,2003),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动机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但直接观察而且可以通过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来表示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的、要求活动来引起个体行为的方向,提供原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存与保护模式是高危青少年抗逆过程中常见风险应对模式,它们在帮助青少年应对逆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抗逆力策略模式,严重影响他们自我能力的健康发展。文章基于西北困境儿童调查资料的质性分析,探索高危青少年抗逆力模式的培养路径,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高危青少年的生存策略模式主要表现为情感隔离、行为冲动和亲密关系缺失的特点,保护策略的抗逆力模式则表现为隔离与拒绝的关系模式和工具性的人际互动模式,而健康策略的抗逆力模式则具有积极主动的认知特征和未来取向与目标导向的能力特征。对高危青少年的抗逆力模式干预可通过基于环境改善的提升家庭抗逆力以降低风险影响、提升父母效能以减少消极连锁两种方式;个体层面可通过改变认知模式理性应对逆境、提升自我效能促进应对能力、创造成功机会提高自信水平三种路径完成。  相似文献   

5.
论顾客在超级市场的冲动购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动购买(非计划购买)是指顾客在超市上所购买的商品是来超市之前所没有预定要购买的行为。冲动购买的类型有三种:纯冲动型、刺激冲动型、计划冲动型。影响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顾客特征、商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促销因素等。为了争夺顾客,商家引导冲动购买的策略有:挖掘热卖点、巧用招徕空价法和POP广告、营造现场气氛和现场促销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邸瑛琪 《中州学刊》2002,(1):185-190
本文从行为场的崭新视角研究青少年犯罪。人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犯罪青少年及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中展开,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成和发展。行为主体、行为、时间、空间构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场。行为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行为场同时具有流动性、稳定性、扩散性、封闭性、主观性的特征。通过青少年犯罪行为场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剖析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青少年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方面,而家庭因素是引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阐述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家庭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新思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并且对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此阶段个体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改变,各种压力与冲突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对发展青少年运动能力、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运动意识、加强青少年心理调节、发展青少年健全个性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从以上方面加强体育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现代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有三个特点,即网络语言中混杂地方方言、高调使用"火星文"和手机短信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分析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有张扬个性、从众心理、娱乐心理、减压心理和抗争心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状态,对其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宜疏不宜堵,同时应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减压课等方式,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把双刃剑,应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重庆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使用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呈现低龄化趋势;大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是理性的;长辈管理方式及对待青少年网络游戏态度、家庭总收入、网络游戏花费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行为。因此,全社会对青少年要有保护意识,尤其需要政府在加强网络立法的同时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网络游戏的开发需要注重教育内涵;家长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通过巩固心理契约关系促进员工建言行为已成为重要议题。但目前有关心理契约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还相对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整合。基于此,文章系统梳理了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划分和度量方法,对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述评。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心理契约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变量和路径等角度构建了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综合模型。对于未来的研究,一是可以拓宽不同主体关系中心理契约对建言行为的作用机理,二是进一步丰富心理契约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三是细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不同心理契约类型,四是依托我国文化背景开发本土化的心理契约量表。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行为疗法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之后产生的心理治疗范式,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它在心里咨询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高校心理辅导的实践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在深化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现状和问题做一番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寻找解决这些危险行为的途径,即提出生活技能教育和课外休闲教育的理念,并对进行这两种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学校应关注他们极端的心理行,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5.
集群行为是一种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为及时预防、控制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不良发展,在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于心理契约破裂和违背的内涵界定已经相对清晰,但不同学者观点仍存在一定分歧。组织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的理解差异是导致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三大主因。对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契约破裂的形成过程分析,学者主要将两者合并为同一个过程模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适用性受二者内涵差异的制约。关于心理契约破裂和心理契约违背的后果研究主要是单层次同方向的,交互影响作用的多层次研究较少,影响了对心理契约破裂和心理契约违背的后果的全面科学认知。现有研究在联系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这也成为未来心理契约破裂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90后大学生网络应用及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网络行为方面,网络影响着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其影响主要是正向的。在思想状况方面,就思想政治观念而言,90后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呈现多元化和矛盾性的趋势;就道德修养而言,他们的道德认知较准确,但在行为上却有一定脱节;就心理状况而言,他们的心理状态总体上是开放和积极的。最后研究探索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社会进步及破坏社会风气、校园文化氛围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又对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规校纪以及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起到了加剧作用。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应对措施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builds on and extends previous research on nativity variations in adolescent health and risk behavior by addressing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and how generational status and age at mig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iming of sexual onset among U.S. adolescents; (2) whether and how family instability mediates associations between nativity and sexual debut; and (3) whether and how these associations vary by gender. We find that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 youth initiate sexual activity later than native youth. Foreign-born youth who migrate after the start of adolescence exhibit the latest sexual onset; boys’ sexual behavior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age at migration. Parental union stability is protective for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youth, especially boys; however, instability in co-residence with parents accelerates sexual debut for foreign-born girls, and dilutes protections from parental marital stability. Use of a non-English language at home delays sexual onset for immigrant girls, but not boys.  相似文献   

20.
族群认同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剑峰 《学术探索》2007,(1):98-102
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群体水平上的认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础。族群认同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族群认同边界的持续存在和变化,而不能囿于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经由心性结构和社会现实决定的行为边界是理解当前中国少数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