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圣贤理想境界的实现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娓 《唐都学刊》2004,20(6):82-85
圣贤不同的理想追求,影响着各自民族的发展与前景。研究其实现不同理想的共同途径,对于人类把握客观规律、掌握社会的前景与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意义。圣贤所开创的不同的理想之路,其本质竟不约而同:一曰修心:存思至诚,少私寡欲。二曰修行:弃恶扬善,中道而行;舍己利人,普济众生。三曰超佛越圣:破佛圣之缚,无佛圣之念。  相似文献   

2.
钱国权 《社科纵横》2005,20(2):144-145
本文试从人的来源,人的本性,人与万物的关系和人怎样才能追求到完美人生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儒佛道和西方基督教的人学的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宝良 《浙江学刊》2002,(2):153-159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明儒三教合一之论,及其来自佛、道人士的回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的博士后制度都是通过限制特定时期以保持博士后的创造性,以学术过渡为导向来保障博士后制度的选择性,以全职研究来保证博士后的提升性,以有限聘期来确保博士后的流动性,以社会资助来支持博士后事业的外部性,以合作契约实现博士后的聘用制。  相似文献   

5.
张铁薇 《求是学刊》2007,34(2):85-89
伴随侵权责任由主观责任向客观责任的转变以及侵权法损害填补功能的强化和风险分担的社会化,共同侵权民事责任开始出现不断放宽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过分倚重连带责任以求实现受害人充分救济的两种制度走向。随着人们对侵权法危机的反思,连带责任也开始招致域外学者对其责任基础和责任分担的质疑,共同侵权行为领域的立法和司法上开始呈现出一种民事责任的新的发展趋势,即责任等同于过错。  相似文献   

6.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7.
由于共同侵权行为涉及多数侵权主体,所以与单独侵权相比,其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不同之处,如加害主体的复数性、损害结果的同一性等.基于共同侵权行为的复杂性与对受害人保护的考虑,我国<侵权责任法>对共同侵权以类型化的方式加以规定.而按照现有法律规定,我国广义上的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主观的共同侵权、客观的共同侵权、准共同侵权以及拟制的共同侵权.明确各种类型的共同侵权的特点、构成要件以及责任承担方式,能够使本来比较复杂的数人侵权问题变得更加明晰,这有利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认定并解决数人侵权问题.而立法的原则性特点又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完善有关共同侵权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深入探索和研究校企共同体理论,对于解决我国校企合作中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校企共同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共同要素是利益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共融、师资共建、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相似文献   

9.
共同危险行为的要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危险行为具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法律特征,分析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应从行为的危险性、实际加害人的不确定性、因果关系的推定性和共同过错的推定性四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0.
共同侵权行为本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铁薇 《求是学刊》2006,33(2):96-100
文章分析了民法学界关于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的不同学说,对主观说、客观说和折中说等观点之间的分歧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同时指出,虽然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应归结为共同性,但关于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的探讨,并非纯粹的法律技术问题,而更应是基于价值考量后作出的政策性判断。  相似文献   

11.
李红春  陈炎 《求是学刊》2002,29(5):92-98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郑利锋 《唐都学刊》2007,23(4):87-92
庄子的为政观是崇尚素朴本真、清静无为,主张绝圣弃知、排仁绌义,向往“小国寡民”式的自然的社会生存方式。庄子之所以形成这种为政观,既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道家的思想学统和理想追求有联系,又与当时儒家伦理思想的错位滥用相关连。  相似文献   

13.
普通法发源于英国,但法学体系中的宪法解释学却是在美国起源并在普通法体系中发展到最高水平的。美国的宪法司法审查实践引发了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即法官宣告由民主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包括国会和州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无效是否合法,法官如何解释宪法,法官如何发挥能动性从而在审查立法行为时能做到多大程度的自我控制。通过分析可知,司法审查的合法性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目前也存在着许多解释宪法的理论、方法和方式,而对于司法能动性适合于何种情况却仍然是美国宪法辩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common factors model advances the view that client, relationship, and clinician factors account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rapeutic change than do specific techniques or types of therapy. In this era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which specific techniques are heavily emphasized, this updated review of the common factors model focuses attention on other components of therapeutic change, including the client's contribution,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clinician factors. The common factors model has recent and long-standing research support of several kinds. The model affirms many widely used therapeutic practices and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procedures to enhance 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n factors model; its current research sup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谢清果 《阅江学刊》2011,3(1):131-135
"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基于"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的两岸传媒业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两岸日益丰富的经贸往来催生两岸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推进,学者因应这种变化,关注议题由"两岸新闻共同市场"提升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力图通过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以为两岸传媒业在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下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学理指导。  相似文献   

16.
In Psychoanalysis, its image and its public (PIP) Moscovici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ook further the project of rehabilitating common sense.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is project throug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cognitive polyphasia, and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of knowing.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I ask why, despite considerabl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ends to deny its relation to common sense and believe that can displace it. I argue that the psychosocial dynamic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is revealing of how heavily they are entangled in, and indeed indebted to each other. Even more, this dynamic allows for a full appreciation of what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calls states of cognitive polyphasia. Different systems of thinking and knowing do not displace each other but live side by side, co‐existing in a variety of ways, fulfilling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answering different needs in social life.  相似文献   

17.
朱碧波 《创新》2012,6(4):33-37,12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理论命题以来,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定位、功能、建构等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初步搭建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体化的理论架构。然而,在成果丰硕的背后,也还存在着核心概念运用混乱、研究内容重复零散、研究方法单一偏狭等一些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夏洪  樊勇 《唐都学刊》2005,21(3):82-85
合理性是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并非一切发展都是合理的。发展不仅强调手段和方式,更应注重结果和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合理性的本质要求。发展合理性是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它既合客观规律,又合崇高目的,表现为过程的合理性、结果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检验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