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 央部署,高等院校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最新重大理论 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要做好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教材体系向课堂体系转化、课堂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的三个转化工作,同时要掌握“三进”工作的价值、原则、实践依循,努力把 理论背后的思想性、思想后面的战略性以及战略蕴含的智慧性尽可能地呈现出来,真正实现新思想、新理论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4.
要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就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指导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从“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的角度重视这一问题,并科学认识“六个坚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等师范如何改?这是高等师范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本文认为高等师范改革应该突出自己师范特色,并把师范特色落实到具体学科教改中。具体到古代文学教改,首先就要改革教材,使学术性教材向师范性教材转换;其次,改革教学模式,使古代文学教学从传统重知识传授型向重思维训练型转换,从“块状”模式向“条块结合”模式转换,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师范性转换;最后,做好考试改革,使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更加科学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党建话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而提升其吸引力、感染力、表达力、传播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丰富的理论滋养、充足的实践探索、明确的时代需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的构建因而成为可能。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必须坚定话语立场、更新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推动话语传播、优化话语评价,解决好“为谁说话”“说什么”“怎么说”“说话效果如何”“如何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目前高校本科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历史来源、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体现出多元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基于此,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中,就必须从教学文本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专题化和案例化,教学过程的跨域性和连续性入手探索具体的融入路径,从而更加深入、充分、全面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话语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话语效用。在习近平话语中,有着“人民”“青年”和“理想”三个重要的隐喻对象。对“人民”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政治建构和凝心聚力功能,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对“青年”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修辞赋意和激励感召功能,彰显了习近平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理想”的隐喻中,更加凸显隐喻的立象尽意和教育说服功能,彰显了习近平高瞻远瞩的党建思想和教育智慧。习近平话语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学理性和生活性相统一,朴素性和生动性相统一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风格特征,实现了话语内核之“真”、话语价值之“善”与话语形式之“美”的内在统一,可以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一条开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时,突破了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维论”的认识局限,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既由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养料,又借鉴了西方进步文化合理要素的“三维论”。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系列思想理论,从而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何而来、为何如此等重大问题,使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0.
“三线建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布局我国国防战备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一次伟大探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三线建设巩固了国防,加强了战备,为改革开放的开启提供了国家安全前提。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经济东西部不平衡的布局,促成了西部的开发,从物质条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线建设锻造出“三线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养分;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及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初一新教材”)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以下简称“高二新教材”)两本新版教材与人民教育出册社出版的旧版教材相比,在中学生历史学习和记忆方面,特色十分鲜明,如:图表大量增加,课文中安排思考专题、引用原始资料、划分正文与阅读部分、课前增设“内容提示”……这些无疑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以下就图表谈谈笔者之浅见。  相似文献   

12.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虽然以雷锋命名,但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其创造者并不单指雷锋个人,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产、传承、转化、创新的主体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等重要论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新时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与创新研究,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到农林高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本文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70年办学兴校的成效经验,基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引领,探索研究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新时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以新农科建设为重要契机,着力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地认识把握并认真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在继承邓小平“一国两制”总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治港方略。新时代治港方略秉持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赋予香港“一国两制”新的战略定位,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出了“两个建设好”的总要求。新时代治港新方略更加注重加强党对香港“一国两制”工作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注重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正确方向,更加坚定“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更加注重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践行“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更加注重坚持依法治港,更加注重从政权建设方向思考管治策略,更加注重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更加注重强力节制特区反建制力量和外部干扰,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部 2 0 0 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会议上 ,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大学基础英语》系列教材荣获教育部“2 0 0 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外语类推荐使用教材。我校外语系系主任吴松江教授担任该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 ,主编《大学基础英语 读写教程 (四 )》分册 ,这是我校唯一一部获得教育部“2 0 0 2年全国优秀教材”称号的教材。吴松江教授主编的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教材”称号@郑翔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杂交水稻育种事业,用其辉煌的一生,凝聚起伟大的人格形象和崇高精神。袁隆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忠实践行者;坚持把温饱种在世人心目中,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推动者;坚持科学育人、创新育才,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先行者。其所彰显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贡献深刻契合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研究袁隆平的人格形象和崇高风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教育部在“马工程”教材全面修订之后启动编写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变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科学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中国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等方面,系统提炼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标识性的区域经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更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区域经济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理路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健康的论述是其理论基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健康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其历史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智慧是其文化基因,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新发展是其现实基础。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从“全方位”“全周期”“公平可及”3个维度对新时代“人民健康”进行了深度阐释。从实践路径上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实践导向,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从时代价值上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助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程,并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思想具有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品格,其“人民性”的创作审美张力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反映。“人民性”艺术创作的审美张力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孕育新的活力。从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基础,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人民性”艺术创作审美张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深刻揭示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基本方略”深刻揭示和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立场与世界胸怀的有机统一、顶层规划与重大举措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