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体现家园生息图景与艺术审美价值的物质文化载体,承延着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审美愿景;是孕育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文化“母体”,体现着生态伦理、家园图景、艺术观照等精神价值图式的景观画卷。选取湖湘地区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揭示审美价值的物化表征形式和文化表达路径,继而总结传统村落审美价值的共通性。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以满足生存居住为首要特性,以生命价值活力愿景、生产聚落家园形态、艺术审美观照为主要特征,以农业手工艺文明、家园聚落共同意识与生息生态图景为鲜明特性。汲取传统村落审美价值,可促进现代和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使人们不断调整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其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以CSSCI期刊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传统村落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知识再现。研究发现:(1)发文数量呈现递增态势,研究机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并已形成由11种期刊组成的核心期刊群;(2)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传统建筑”“景观基因”“保护传承”“旅游开发”“空间分布”等重要领域,具有范畴延展、内容细化、应用增强等特点,呈现出由早期对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栖息价值的关注转变为对人文主义精神归属价值的关注;(3)研究方法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为主;(4)未来研究倾向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旅游开发”等主题。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水系是串联江西各地以及周边地区并连接与中原核心的交通系统,其流域边界与省域边界高度重合.文章以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环境、形态肌理、建筑、社会文化四个层面12项特征因素对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共性和差异性特征,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人文因素,为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提要]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和核心任务,即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就是文化价值的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体。2010年颁布的《中国名镇名村评价体系》和2012年颁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评价体系》是中国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准则,文章据此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探索历程和发展流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名录和预备名录为例,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揭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在价值评估过程中,从重视有形文化遗产价值到重视无形文化遗产价值的转变,旨在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引入自组织理论的相关方法,探寻适宜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模式.分析了传统村落的自组织特性,认为传统村落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和远离平衡态;提出以村民为实施主体,以自我管理为核心,以内部机制为动力的自组织更新模式;并建构自组织更新模式的框架体系——由学习模块、组织模块、动力模块、控制模块构成;结合武夷山城村实践,探讨了自组织更新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行述评,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办法,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的重视与基层的响应,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基于传统村落个体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9.
论村落存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为强制性的"拆村并居"不仅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否定了村落存在的价值。文章从农业生产特点、耕地的特性、村落的生态功能、文化与社会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村落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村落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发生变化,村落就不会消失。村落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它的存在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同时还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农村存在的重要价值。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引证相关文献、结合具体实例,取建筑审美的视角对徽派民居的门楼作历史的辩证分析,认为其因标志着业主的门第身份与财力而具有象征美,因充分展示了卓越的华夏民间意匠而富有工艺美,因凝结着先民的心理情愫而获得了人情美,是承载多重价值的独特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小农经济、专制主义和血缘宗法关系“三位一体”的结构;它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历史生成;传统文化价值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历史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特质的变化,而其变化的基础是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前提是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逐步被逼进狭小的“胡同”,部分甚至永久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以盐城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挖掘保护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宁波古村落在历史演变中形成,至今保留着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民俗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是宁波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记忆。古村落在自然经济中萌生,在明清商品经济萌芽时期昌盛,繁荣的情形延续到民国初年,到民国以后古村落衰落。这些古村落多在交通要道上形成,有的地处深山,形成主要因素是自然经济交易演进历程与家族繁衍及衣锦归乡的观念交互作用影响造就的。  相似文献   

14.
村落是人类进入到原始农业社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有了农业的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才开始稳定下来。在这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渐出现以家庭为主的生产单位,有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家庭就形成了村落。有的村落历史可达千年之久,其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俨然如一个小王国。其特殊的传统社会结构在村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且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又促进了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形成。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羌族传统村落的划分标准不同,按其主要职能可分为农牧型、旅游型和复合型,按其规模则有大型村落、中等村落、小型村落之分,按等级可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普通羌族传统村落三种。结果显示:规模大、等级高的村落往往是以复合型与旅游型为主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规模与等级中等的村落多为省级传统村落;而规模小、等级低的村落则多是单纯以传统农业或牧业经营为主要生计的普通村落。实现对羌族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利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更多普通羌族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考与力度。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风险,对山区农村形成了一定冲击.地方政府如何化解风险是一个现实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新昌县城南乡创业就业的个案分析,提出了山区农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路径,即构建农民创业发展机制和农民就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首批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在省际、区际和族际中的分布概况。研究表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形成了五大聚集区,呈现出东南数量多、西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与传统村落评审认定细则等方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名单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再次受到各方广泛的关注。保护传统村落应遵循整体保护的基本原则,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应将整体保护传统村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征集公众意见之际,笔者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不可移动文物章节加入相关法条,列明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乡村景观,并建议将《传统村落乡村景观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