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学"、"女学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能指符码之一。作为"现代性"转喻象征的"女学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指代,显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本位特色。作为"他者"形象的女学生,在其听闻传播与成论生成的形式中寓含了其异己性与欲望化特征,在抽象与矛盾描写中显示了其客体化与对象性本质。"女学生"形象在沈从文笔下作为"第三方"话语谱系,折射着乡村对都市的想象、都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来自乡村、身居都市的作家回望自我与民族来处,对国民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川江本土航业精英在对西式航道图的“现代性体验”中,往往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利用中国传统地图知识进行重新塑造,进而沟通与融合中西两种不同的地图绘制传统。最终,通过参照西方标准,本土航业精英建立一整套科学化的制图体系及其制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中国制图体系的现代性建构,不仅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单向移植与渗透,更是一场由西方文化传播者与本土地图绘制者共同参与的“在地化”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女性身体总会受到时代精神的深刻规约。“五四”作为充分造就现代个人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开端。考察这一时期以《妇女杂志》为主的公共舆论可以发现,女性从服饰到头发、乳房,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社会话语角力的场所,由此建构起了“五四”时期女性身体新的时代美学。同时,“五四”主流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建构也为新文学对女性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提供着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女学”、“女学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的能指符码之一。作为“现代性”转喻象征的“女学生”,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指代,显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男性本位特色。作为“他者”形象的女学生,在其听闻传播与成论生成的形式中寓含了其异己性与欲望化特征,在抽象与矛盾描写中显示了其客体化与对象性本质。“女学生”形象在沈从文笔下作为“第三方”话语谱系,折射着乡村对都市的想象、都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来自乡村、身居都市的作家回望自我与民族来处,对国民性、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结构以及其中展现的西方话语霸权,分析西方现代性在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形塑力",其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向中国文化自觉,试图从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建构中国思想主体。这种在中国/西方、自我/他者二元对立框架内提出的问题与思考的方法,是未经反思的。就问题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未必能够建构中国思想主体,中国不是缺乏思想的主体意识,而是缺乏思想的能力,甚至建构中国思想主体的问题都是意识形态性的;就方法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后学"方法,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是合理的,移植到中国语境中,意义可能相反。我们的反思有必要回溯30年中国思想历程,追问思想的主体究竟应该是"人"还是"国家",究竟应该是知识哲学与道德哲学问题,还应该是政治哲学甚至意识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艺术理论从属于现代中国理论/思维的总体,是在反思中国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展开的。现代中国思维/理论与现代性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在现代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之中。这种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吸收西方艺术理论话语。生发于西方社会实践中的艺术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使现代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科学的和隐喻的这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式。这两种建构方式的实质都是恢复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感,都是探索理论介入社会现实的可能性。通过对这两种介入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介入就是促进艺术实践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以便促进人心的改善和道德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应该从整体战略构建、跨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多重传播、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国民素质的提升、综合传播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工作,还要避免形象虚幻化、传播形式化、认知框架传统化、交流输出意识形态化、话语表述他者化、形象打造浮躁化等方面的误区,更好地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代中国疾疫猖狂为害 ,专业的医学教育又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使得开展民众卫生教育成为必要之举。民众卫生教育兴起后 ,多采用借助新闻媒体、发行卫生刊物或出版卫生书籍、开展各项卫生宣传等方式进行。其主要内容涉及普及卫生知识、研究和预防传染病、倡导民族健康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应在广义人类学这个综合性平台上整合新的研究成果,以打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各学科界线的分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关注元问题与理论逻辑的建构,应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向跨学科和纵深化方向发展,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3.
救亡、启蒙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表征。梁启超美学不是在学院派话语系统中进行着美学言说,但其社会人生思想却同中国美学的近代化进程形成内在的暗合与呼应,代表着中国美学现代性话语的社会化表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15.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性内涵及其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有两种现代性话语在清末和五四前后传进中国。一种是文化普遍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即以一般的西化、现代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两者皆被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真理性话语而接受和引进,并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使其揉进和变成本国话语,用以对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进行结构与秩序的重新阐释、组织和叙事,从而达到组建现代民族国家或革命建国的现代性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滩为中心兴起了一场追求健康美、自然美的女性健美风潮。尽管健美女性在女性气质与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的协商层面建构出不同于“摩登女性”的另一种审美风尚,但两者本质上均是以男性凝视与父权制文化为前提,围绕社会阶层、资本与时尚现代性展开的话语博弈。并且,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批评视野,这些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健美女性不仅无法摆脱“资产阶级妻子/情人”的桎梏,而且对于近代中国妇女运动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合一的时代主潮相隔膜。健美女性改造身体的实践并不能有效解决民国时期知识女性与劳动妇女的生存出路,女性休闲需要走出物化女性与资本操纵的陷阱,唯有争取两性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上的平等,才是马克思主义赋权女性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批判,是对人类久远的现代社会进程和现行制度形式的省思,是对从19世纪前期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垄断的现代性知识的辨析和对现代化社会过程的一次检讨。现代性并不等同于现代化,批判现代性也不是否定现代性,更不能理解为反对现代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形式,现代性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对它的建构,也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对它的批判。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多少仁人志士、知识精英一路呼叫与寻求的,就是那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中国…  相似文献   

19.
要正确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代性,只有把它放在毛泽东思想的总体框架中,放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就开始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大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对其现代性的一面有充分的认识.作为对“中国问题”的最好回应,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性话语,他在《讲话》中所阐发的文艺思想,目的是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现代性价值理应得到应有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小说中的叙述多为男性视角,其中的女性只是被叙述被评判,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偶有微弱的女性声音,也隐身或主动站在男性话语权威阵线内,仍然认同男性的权威价值判断,从而显示了一种现代性叙事的断裂———五四时期女性追求独立解放的要求在此已告一个段落。女性叙事并未建立一套对女性进行现代性启蒙的叙述机制,最终导致了现代性话语的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