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络造就了"网上社会"这一人们展开网络行为活动的新平台.网络行为失范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人的行为失范,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干扰因素,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危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和治理网络行为失范,是维护和实现网络社会和谐运行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转型期大学生行为失范尤其是犯罪现象,引起了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实状况和犯罪特征入手,探讨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从社会经济环境、家庭环境等多层次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和对策。但是,当前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概念未被定义或被模糊使用;对失范因素的分析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停留在失范因素的简单罗列状态,缺乏逻辑建构,大学生行为失范治理对策也只是条块分割的罗列,没有系统考虑建立治理的网络。  相似文献   

3.
网络行为包括发生在电子网络空间里的行为及那些不在网上发生,但其发生又直接依托和密切关联着互联网络的行为。网络行为主体及其所展开的网络行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网络行为失范是人的特殊类型的行为失范。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判定标准所讨论选取的思路有"推及论"、"新定论"、"借鉴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其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行为失范,行为与责任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以此次疫情为例,构建公共安全治理中政府使命、责任与行为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比较不同地方政府应对此次疫情所采取的不同行为措施,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履行前瞻性责任不到位,统筹协调责任仍有待加强,在运用规律和新技术降低损失方面履责不够,在公开和传递信息方面失责,在公共安全的源头治理方面履责不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风险防控动力不足;行为治理机制不完善,难以约束主观自利动机;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思维僵化;信息交流及沟通存在梗阻;危机治理受到技术、利益等方面的阻碍.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针对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问题,应建立第一吹哨人制度,促使地方政府履行风险治理责任,矫正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失范行为,树立公共安全治理底线思维、兜底思维和全过程管理思维,借新技术之力打通地方政府在数据信息传递中的梗阻,从制度、技术、法律保障等方面促使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安全源头治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经调查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员,其道德失范行为比较严重。这既有主观原因,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又有客观原因,即网络环境本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行为的类型化,绝非只应局限于对单一法律行为的分门别类.分门别类本身不是目的,法律行为的分类只是其类型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法律行为的模型化——即归纳、抽象和提炼出特定类型的法律行为的行为模式,而法律行为的模型化之内在之理源自于法律行为的法定性,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尤其是行为模式决定着一般社会之行为人的行为何以成为法律行为;第三步是法律行为模式的类推化——类型化的终点就是类推,类型化的思维就是类推思维.司法过程中必须以规定的条件严格衡量那些被抽象概念所规范的对象.凡是诞生于类型化思维的法律规定,必须强调适用过程中反复将法律与个案对应,权衡和区别个案中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征和没有被法律所描述的特征,进而找到适合个案裁判的细则或理据.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立足客观实际,开辟新视角,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对"问题学生"和"行为失范"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角色转换、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失败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行为失范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而生成的特殊形态的人的行为失范。其发生,固然要借助于某些客观条件,但同网络行为主体的主观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客观便利条件助长下的主体自律缺失,可以看作是网络行为失范得以生成的内在机制。在应对策略上,倡导与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增进对规范的建构和认同、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以及对未成年人施以监管保护等措施,应当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社会冲突衍生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彬 《社会科学》2012,(8):24-29
转型时期,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些失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冲突的"诱发剂"。冲突发生后,地方政府行为再次失范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化解社会冲突,不仅要周密地设计转型和发展的路径,进行必要的政策解说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将其建设成为贴近民众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行为失范的行政伦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伦理规范作为约束和控制公务员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是公务员及其行政行为本身的客观需要。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不健全是公务员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完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是制止和预防公务员行政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宋风波  王沛 《河北学刊》2012,32(5):115-118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的社会化因素并促进干预体制的构建,对于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失范行为应防治并举,重在预防,以促进其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成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行为容易失范,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于利益驱动与公共权力的流失,新旧体制摩擦和行为规范“断层”,传统的制约机制难以发挥最大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尚不健全,加之道德约束乏力和历史文化原因,导致政府行为失范。为有效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当前必须加强行政立法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改革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强化行政监督,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政府行为规范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平 《东南学术》2006,(5):116-123
法律伦理及法律伦理学是否可能取决于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能否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然而,单纯从行为事实是推不出行为应该的,只有通过法律目的判断以及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和法律目的之关系判断,才能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如何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如何.法律伦理行为之应该经由人们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变为现实,其具体保障在于法律伦理良心、法律伦理名誉、法律伦理教育及底线法律伦理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失范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江淮论坛》2002,(6):59-63
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由于制度缺失等原因,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概述了网络失范行为的种种表现,结合网络自身特性,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文明网络建设的制度创新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略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的破坏性失范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破坏性失范行为增多,从文化与心理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现代文化又尚未完全建立,出现主流文化断层,这种情况一经投射到社会心理层面上,就引起社会心理失调,在各种越轨诱因驱使下,便导致形形色色的破坏性失范行为出现。为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当前应抓好加速文化整合、重建价值体系、优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法律语篇的翻译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交流的基础在于言语行为的实施,法律语言的行为本质是从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法律语篇翻译单位的基础.另外,对言语行为的区分也为理解法律言语行为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框架.实例证明,正确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类别并在翻译中加以运用,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源语言中该法律行为在法律范畴内的效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叶鹏煌 《殷都学刊》2012,(2):99-106
法家认为在礼崩乐坏、纲纪名存实亡的时代,人为贪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缺乏智慧又好佚乐淫,没有志向气魄。为重新对人的欲望进行限制并对社会进行规范,法家借助法律,采取奖赏、重刑、连坐等措施,造就了国力强盛富裕、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然而法家抛弃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扼杀了人的情感,因此在法律解决了秩序混乱、社会失范的问题之后,没有带来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