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浙江兰溪人,是明朝晚期著名的博学家,在文学和目录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在古书辨伪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胡氏在古书辨伪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辨伪专著一《四部正讹》一书中。本文拟就胡氏对伪书出现之因的总结、辨伪方法的提出及辨别伪书的成绩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他在辨伪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咸炘在一篇短文和若干著作中论述了古书的体例、古籍辨伪的方法和理论。他对古书体例的研究,比如其目录学,深受章学诚的影响,在章学诚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补充,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古籍辨伪要重视校雠学和辨明书籍的宗旨,且严格定义伪书的概念。在分析一些古籍的真伪时,刘咸炘能够做到不轻疑,不迷信。  相似文献   

3.
明清辨伪学的成立及古书辨伪之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是辨伪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从明清时期辨伪学的成立、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及各辨伪学家成就之综述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辨伪学的成就及影响。作者指出,这一时期的辨伪学家们在认真总结前人辨伪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辨伪学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非常重视古书辨伪工作,他以开阔的视域、渊博的学识和精密的方法,对《孟子注疏》、《竹书纪年》、《甘石星经》等一批古书的真伪进行了认真考辨,语多精谛,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钱氏还对古人作伪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其中不乏积极的学术启发意义。在中国辨伪学发展进程中,钱大昕的古书辨伪成就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对辨伪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1873-1929)知识广博,于学无所不窥,著述内容宏富,涉及哲学、政治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校仇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他在辨伪学方面造诣颇深,研究成果也多.其专论辨伪学的著作有《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汉书艺文志请于路各书存俟真伪》等,兼论辨伪学的著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本文仅探讨他对辨伪学的贡献.一、关于伪书的危害性循书多有危害,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下称梁《年代》)说:伪书史料“年代错乱,思潮混杂,是非颠倒,在学术界遗害甚大.…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不仅在史学理论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对文献学也颇有研究。本文仅谈谈他对辨伪的贡献。一、在唐代首倡辨伪唐代开国之初,学术界“笃守师法”,不敢自出别裁,多因袭而少开创。贞观年间,孔颖达等人奉命撰《五经正义》,贯彻“疏不破注”的原则,虽然在撰述过程中对传注的矛盾有所怀疑,但不注重辨别真伪。如对东晋梅赜所献的由孔安国做传的伪《古文尚书》深信不疑,以伪为真。魏征等人奉敕撰的《隋书·经籍志》,在著录群书时,也是多注存亡,而少辨真伪。总之,唐初没有形成辨伪的风气。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辨伪学研究在中国辨伪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梁启超辨伪学思想和方法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从古代辨伪学尤其是清代辨伪学思想和方法、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今文经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深入理解梁启超的辨伪学研究取得较大成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浩若烟海的史料中,作伪现象屡见不鲜。但就太平天国史料作伪而言,其方法、手段和数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罗尔纲先生对太平天国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辨伪考信,还了历史真实的面目。本文着重介绍罗先生辨伪的方法与手段,及其辨伪的原则和辨伪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有过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但并未引起学界注意。胡应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史的论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勾画出了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清晰轨迹。胡氏小说史研究与其敏锐的史家意识密切相关。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以自身的藏书为依托,在诗歌创作、校勘、辨伪及诗歌、戏剧、小说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其“二百山房”为“名楼林立,名家辈出”的我省古代私人藏书事业描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文学、史学、版本学成就为素以“文物之邦”饮誉海内的我省人文景观书写了辉煌的一页。胡氏轻科举薄名利的淡泊志趣,不为时风所构的高洁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浩然正气,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11.
论清儒辨伪     
“辨伪”一词含义甚广,本文所言,仅指辨别伪书.辨伪是整理古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书简产生很早.由于种种原因,古书中有真有伪,而且伪书也产生很早.清龚自珍《家塾策则说:“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自战国起,伪书代代有生,至清不绝.有人作伪,就会有人辨伪,我国辨伪之事由来已久.它起于两汉,延于唐宋,元明不绝,以清为盛.西汉刘向《七略》中多有辨伪语.东汉王充写《论衡》目的之一,也在于辨伪,该书“对作篇”说:“《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  相似文献   

12.
《四部正讹》是明代辨伪学最闪耀的成果,但在其成书前,明代辨伪学却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丰坊的以伪证伪,杨慎、王世贞等辨伪的同时又造伪。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学者的好奇炫博,有商家的牟利,特别是面对经学复兴、文学复古等运动时,辨伪者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忽视辨伪或者有意造伪。而《四部正讹》的成书,不仅是胡应麟个人文献辨伪经验的总结,还在于能合理地吸收此前学者们的辨伪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被中国现代各派史家从不同层面予以继承和发展。侯外庐既“谨守考证辨伪”,又对清代考据作了历史和辩证的分析评判。侯外庐将考证辨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相统一,赋予其诸多新内涵,使之成为他史学方法论体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既与新考据派对清代考据的现代发展不同,又与文化保守主义史家的清代考据论相异,亦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的清代考据观有别。侯外庐的“谨守考证辨伪”为传统考据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实证与义理、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中国史学大传统。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疑古辨伪原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先生以大胆疑古和编辑<古史辨>一书而闻名.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偏重于破坏伪史,而较少从事建设真史.顾颉刚认为,学术之大,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深入和发展,破坏与建设只是分工的不同,破坏是为了建设,辨伪是为了存真和求真.顾之一味疑古辨伪,也是基于此.另一原因是,顾颉刚在考古学素养方面的缺乏制约了他去做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辨伪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在总结历代学人关于辨伪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以古籍整理实践中的九个典型实例,具体说明辨伪的方法:考证作者的生平事迹,审核作品的思想内容,检验作品的语言风格,查阅历代的相关书目,寻找各种有用的旁证等,以期尽可能恢复古籍原貌。  相似文献   

16.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胡应麟的小说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已经触及到了小说文体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新变意义.对古代小说概念的精细化和文体的独立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小说观念是建立在他对小说文体独立性的充分尊重及对小说文体的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8.
辨伪,是史料学的首要任务。太平天国的史料极为丰富,但出于伪造的也不少。罗尔纲同志著《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总结了辨伪工作的若干经验,这对我们鉴定《磷血丛钞》有巨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在长期的文献辨伪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文献作者、文本内容以及文献流传三个方面入手考辨文献真伪的方法体系。从文献作者角度辨伪,主要考查书籍与撰作者的行迹、思想、学术水平、生卒年代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从文献文本出发辨伪,主要从文本中的文体、风格、语词、史实、称谓、制度、地理沿革等内容来考察是否与事实相符,继之判断文献真伪。从文献流传角度辨伪,主要考察文献在社会上流传时是否见之于目录记载、是否被别人征引以及是否有佚文流传等,依靠文献流传时存留下的印痕来辨其真伪。古代文献学家围绕文献的产生、内容和流传所形成的辨伪方法体系,是中国历史文献学极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