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2.
“研究编制《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科研课题系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19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资助项目。 1997年又被立为国际图联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计划 (IFLAALP)项目。该研究课题的内容 :一是编辑、出版《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三卷本 ;二是编辑、出版《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两卷本。《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三卷本 (以下简称《总目》)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共 3 5 0 2页 ,410万字 ,已于 1999年 12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并荣获内蒙古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  相似文献   

3.
一、版本系统皇甫湜的文集,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卷、三卷、六卷、八卷、十卷等五种不同系统的版本.宋初所编《崇文总目》,著录湜集为“一卷”,恐非完本.元代以后亦未见此本再有著录,可见亡佚较早.《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作“三卷”,后人一般认为它是“六卷”本的祖本.余嘉锡  相似文献   

4.
一今年九月八日河南日报第一版报导了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新近发現了原刊十八卷本《聊斋志异》的残本,这个本子在《聊斋志异》版本系统里一直是被研究者注意的,一旦发現,令人十分兴奋。我們在最近,得到机会,获睹这一卷难得的残本。这本残本,是十八卷《聊斋志异》刻本的最后一册——卷十八。书皮深蓝色,正文四十頁,前有目录一頁,后有长洲宋允睿跋語二頁。书高十九点三公分,寬十一点六公  相似文献   

5.
《史略》六卷,南宋高似孙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带有解题的史籍专目。《史略》的特色在于收录、著录、分类、编排上均不受传统目录的束缚。在史志目录中,有相当多部虽有类序,但无解题;私家目录中,虽有解题,但多重“名作”,对“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6.
近期校勘《唐文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发现卷二《玄宗文》今人系年及原辑者误收他人文章以致讹误者三则。现据有关史料、史历,厘正如次。一、《授颜真卿监察御史制》载《拾遗》卷二第10页。日本学者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253页,系年为“玄宗中”。所引出处为“四颜真卿17.la”(即《四部丛刊》本《颜鲁公文集》17页1栏)。按该书此页为《颜鲁公文集》卷三《表》下,所载《谢赠官表》并无此制。经查是书后附其门客因(殷)亮撰《颜鲁公行状》98页载:“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玄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礼泉县尉。黜陟史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此制与《拾遗》字句小异。又据是书第90页载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天宝六载下载:“公年39,正月迁监察御史。”据以上史料即可判定玄宗此制撰于天宝六年正月。《唐代诏敕目录》系于“玄宗中”,失之。  相似文献   

7.
《千顷堂书目》是明清之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黄虞稷以自家藏书为基础,广为搜寻明代文献典籍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千顷堂书目》问题较多,清代诸多藏书家都曾为之校补,其中有卢文弨和吴骞。卢、吴二人依据不同底本,考订时代分类,校正文字,增补条目、注文等,取得不小成绩。然而,经校补后的书目仍存诸多问题,卢、吴二人尚有遗校、误校之处。以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类方志目录为中心,校出卢校误八则、吴校误十九则。  相似文献   

8.
《千顷堂书目》是黄虞稷以自家藏书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是《明史·艺文志》编纂所据之蓝本。《千顷堂书目》内容中有诸多“缺姓名”“缺”“中阙”“阙”,尤其是卷六至卷八史部地理类之方志目录,多达五十四处,内容涉及人名、书名、卷帙等,现考补出其中十九处缺文内容。  相似文献   

9.
唐代王绩文集在历代文献著录中有三种版本,即五卷本、三卷本和二卷本。二卷本已佚;现存三种清钞五卷本来源相同,最为接近原编,但五卷本也曾经存在不同的系统;三卷本存在一般三卷本与孙星衍影宋本两个同中有异的版本,《唐文粹》、《全唐诗》所选王绩诗文均源于一般三卷本,《全唐文》则可能参考了两种版本。三种版本的关系上,三卷本很可能是上承五卷本的改编本,而非一般认为的删节本,它既可能脱胎于二卷本,并作了重大改编,也可能是与二卷本完全无关的一种新编本。  相似文献   

10.
卢仝是中唐韩孟诗派之重要代表,在唐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有关其诗集的诸多版本,前人语焉不详.比勘存世的明清10余种版本,并对卢仝诗集在宋元及明清时期之刊刻流传情况作一考究,可知:卢仝集在北宋时已有一卷本和二卷本流传,后韩盈以集外诗一卷编于二卷本后,是为三卷本.自此卢仝诗集绵延不绝.一卷本今已无传;二卷本在明代正德年间仍有刊刻流传;三卷本流传最广.至清康熙间有孙之(騄)注本,收卢仝诗最多,且分为五卷,从而使此本成为整个卢仝诗集版本系统中最为完备之本.  相似文献   

11.
与殷人的迷信相比,周人在认识"天"、追求"天命"的方式上更为理性,通过关注人事来把握天命.周初统治者认为"天命有德",在人事上提倡修"德".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使人们对于"德"与"天命"的关系提出质疑,于是提出了"道".但是,现实中政治斗争的胜利不完全取决于"有道"或"无道",而是由实力决定的,这愈发促使人们从追求天命...  相似文献   

12.
"文人"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其远源是"士"。在西周到春秋初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春秋战国之际,"文士"崛起。到东汉时,"文人"等同"文士",指那些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阶层的成员。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14.
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德”之本义为目直心正,引伸义为行为端方,后来定型于“品德”、“恩惠”等常用语义。“德”之文化意义及“德治”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统治等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而行至孔子所在的春秋末年,已然是礼崩乐坏.孔子欲借助“三年之丧”所独具的双重功效,由孝而仁,由仁而礼,由礼而和,所以“三年之丧”成为了“孔子复礼”的新宠,被提至到“古今天下之通丧”的高度.孔子的宣传,为“三年之丧”在后世由礼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弟子为师心丧三年提供了契机,为后世孝道、仁政和尊师重教的传统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6.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7.
殷周人神关系之演进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人神关系问题是历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认识方面的许多分歧皆与此相关.本文以殷墟甲骨文为据,论证了殷代的神本文化及其主要特征,指出在殷代及其先的神本文化条件下,不可能产生高于神或与神并肩而立的"英雄";接着论述了自殷末、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文化特征,这一阶段应是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变时期;中国人本文化是春秋中期之后确立的,并考察了中国人本文化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指出了研究本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周金文中能肯定用为并列连词者有“暨、及、雩、以、与、[虘又](且)、而、兼、又、唯”十词。从用法看,这些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又”,主要连接整数和零数,多用于计时的场合;一类是“[虘又](且)”,主要连接形容词,基本只见于四字韵文中;其余各词主要连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表现出用法上的一致性。从出现频率看,除了“又”用例很多,“暨”略多见外,其他各词都很少见,表明两周金文中的并列连词尚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时间上,“暨、雩、以、又、唯”只见于或主要见于西周时期,“及”主要见于春秋时期,“且、而、与、兼”只见于东周时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石介对《春秋》素有研治,撰有《春秋说》一书。考多种宋元《春秋》著述曾征引"石氏曰",而这些"石氏曰"即指石介之说,应该都是出自今已无从获睹的《春秋说》。就诸书所引,综加辑考,得《春秋说》佚文凡八十四条。这些佚文是研究石介其人其学以及宋初《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宝贵材料。从佚文来看,《春秋说》原书体例大概是先条列所要阐释的经文,再次以解说,形同札记。石介与孙复一样皆不专主一家,对三传及诸家注说皆有取有弃。在褒贬问题上,石介贬多褒少,亦与孙复近似。在具体经说上,《春秋说》佚文与孙复说相同和互补者占据绝大多数,足见二人《春秋》学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不过,石介仍然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并非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