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尼采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区别了"丑"的内涵,认为"丑"关联着生命存在的强力意志,积极丑是强力意志昂扬的必然结果,而消极丑则是强力意志衰竭的象征。尼采强调积极丑的美学价值,认为它和主体的生命意义密切关联,真正的艺术家乐于对非理性的强力意志给予肯定、张扬和表现,从中享受到审美慰藉和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3.
莱辛论丑有以下三重意义.从时代的启蒙意义看,对"丑角"在悲喜剧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宣扬,回应着启蒙时代的民族召唤和文艺使命,可谓以艺术的手段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理想,提高一般市民地位与人权的一种努力与尝试.从美学意义看,<拉奥孔>首次打破"丑"的禁令,给"丑"在诗歌艺术中的出现留下了宝贵的空间;<汉堡剧评>中的"丑角"论赋予一般市民在戏剧申的出现以合法的身份,拓宽了戏剧形象塑造的领域.从方法论意义看,无论是论"丑感",还是论"丑角",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与以往德国荚学论著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相比,它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创遣性的批判式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王天保 《中州学刊》2006,(3):242-245
当代美学中的“滑稽”概念与“喜剧性”概念在涵义有较大差异,与古代的“滑稽”概念也有不同。作为审美对象的滑稽,是某种无害的丑,在“展示”中自遭毁灭。它有三种常见的形态:讽刺性滑稽、批评性滑稽和衬托性滑稽。对滑稽的阐释必须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滑稽的产生与一定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消费语境中,文学艺术有时过于遵从消费逻辑和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法则,存在一种消极的极致化写作,尤其表现在对暴力、性、丑等的放肆书写和失控叙事上,由此在"暴力美学"、"身体美学"和"丑的美学"等方面陷入审美的误区。这些误区,使当代一些极有才华的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才华的高超与精神资源的相对贫乏、审美趣味的相对低俗之间形成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很早就自觉地把“丑”纳进了艺术领域,通过对“丑”的艺术描写,来彰显美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近现代艺术作品上,就会发现,近现代艺术家塑造的不少“丑”的艺术形象是很难用“以丑彰美”这类传统方法进行审美解读的,用“标新”、“颓废”、“扭曲”、“危机”这样的词语也是难以阐释的。我们认为,“丑”在近现代艺术语境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审美经验的复杂性、深化人们对艺术美的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大众文化成为最为典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在市民土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模式,娱乐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当代丑文化逐渐告别传统的精英姿态,它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发生了新变.传统丑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崇高化、精神性的品性,在当代丑文化那里逐渐让位给复制性、滑稽化和生物性的内容.当代大众借由丑的刺激实现对焦虑、空虚的发泄,并由此得以暂时摆脱现实,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身体对话.  相似文献   

8.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9.
模糊美学是时代的产儿 ,它只会在开放的系统中产生 ,它向封闭性的美学提出了挑战。它以模糊美、模糊美感、模糊艺术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模糊美的特征是 :不确定性 ,整体性 ,混沌性 ,互渗性。模糊美的范畴是 :亦美亦丑 ,亦美亦高 ,亦悲亦喜 ,有无相生 ,知白守黑等。模糊美学以亦此亦彼为特征的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理论基础 ;以模糊和耗散结构论作为科学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潘道正 《天府新论》2010,(5):139-144
审丑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并显出明晰的脉络。但是,在不同阶段表现丑与恶的方式是不同的。新时期伊始是以丑衬美,依然是审美的文学;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以美衬丑,是为审丑的文学,并逐渐走向了嗜丑;到了新世纪则是以丑为美,是为丑的文学。由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代文学日渐萎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