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在生命之道的统摄下,生命成为庄子技术哲学的价值本位。立足于生命本位,在自然之域,庄子对技术的探讨突破现实层面的矛盾张力,开示出超越之维;在社会之域,庄子对技术异化、技术道德以及技术的相关社会政策等问题予以沉思;在人生之域,庄子强调人当开掘技术的内在本己价值,提升生命之境界。庄子生命本位的技术哲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问题,在这一母题下理解庄子的自然审美,可以发现庄子的自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自然,它是属于生命的自然.而庄子文本中的"自然"本身也仅仅是出于生命考虑,以主体精神构造出来的审美乌托邦.庄子关于生命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早已为人论述多遍,但是庄子的生命并非人们所说的逍遥的生命,而是一种受难的生命.从这一视角出发,庄子美学将得到一种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6.
庄子美学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老庄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 ,即存在与大自然之中 ,而天地之美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 ;同时 ,庄子又认为大美是无限广大、囊括宇宙 ,局限之美也可以说是美 ,但大美定是无限的 ;庄子又看到了美与丑相对转化的存在关系 ,美与丑没有绝对界限 ,丑中也可包含美 ;庄子又从对非功利的美的追求出发 ,提出了无为之美 ,认为人只要摆脱名利束缚 ,无欲无为 ,便可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休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化,庄子哲学是人的自然化思想的典型体现.庄子的休闲哲学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庄子提出了"无为自然"的休闲个人化原则,再次,他提出了"逍遥游"的休闲自由原则,最后庄子提出一种"无江海而闲"的休闲超越原则.  相似文献   

8.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程丽芳 《江淮论坛》2006,(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与西方“天人相合”的观念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的道家哲学对此有较多论述。《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圣人高出众人之处即是能顺应自然,取法于天。《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极致。这一哲学命题为中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体现在东晋诗歌的山水审美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更有一种动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鱼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庄子讲鱼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因为他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鱼在庄子那里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鱼那样相忘于江湖才能达于道而至乐.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对鱼的喜爱和关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鱼以及所有动物在庄子哲学中都是与人一样的主体,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庄子的这一观点不仅改变了动物和人的命运,而且赋予其哲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结构,使《庄子》成为先秦哲学中唯一的寓言体经典.  相似文献   

11.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中的"真"具有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指的是一种天人合一、主客融一、自然无为的"本真"生存状态。它与审美活动发生着内在的同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真为美的生存论视角、真美合一的天人意境、主客浑融的体验之真、质朴纯真的超然意趣,因而对于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审美是《庄子》的重要内容,《庄子》明确肯定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对天地自然有由衷的欣赏甚至崇拜之情,此乃其哲学观念之基础.《庄子》对后世中华自然审关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对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将自然审美从对象自然提升到环境自然层次,其推崇的天地境界成为中华自然审美极境;集中呈现天人间理性联系,凸显了自然审美理趣;突出了自然审美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之所以认为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主要理由在于:与康德——于时空有限无限之辨而陷入逻辑矛盾,又因欲摆脱矛盾而主张主观时空观不同,中国哲学则从没有陷入这种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与康德讲德福一致必设置上帝之存在不同,中国哲人以"依自不依他"之说来唤起人的道德自觉,更具有洞彻道德之本质乃人类精神之自律的深邃眼光;与康德在物自体面前止步不前不同,中国哲学则能超越分别智达于无分别智以证悟本体;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的"终局目的论",不合乎"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的历史实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是一种"陵藉个人之自主"的学说,与此相比,我国的庄子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与黑格尔以文野之辨来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张目的观点不同,"以齐文野为究极"的庄子"齐物论"则具有价值论的合理性。章太炎对中国哲学之大智慧、大见识的阐扬为熊十力、冯友兰所继承,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评发杜威、罗素、诺斯罗普反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6.
卢美华  时光 《东岳论丛》2012,33(12):60-63
“以道观之”,体现了《庄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庄子承继老子,也将“道”作为其理性思维的根基;另一方面,庄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悟皆溶入了道的意蕴.“以道观之”的思维模式,既构筑了中国哲学最早、最完备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体系,又展现了庄子丰富而深邃的自然观、气韵清高的人生哲学和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对哲学之本的不同看法,会形成不同的哲学形态.以事实为本的西方哲学,是一种话语哲学.以事件为本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说明了这两种哲学之间的不同.如果从话语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的胜者是惠子.如果从生活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的胜者是庄子.中国学者多数认为这场辩论的胜者是庄子,原因在于中国人更喜欢将哲学作为生活而非话语来实践.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曾经通过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来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的内容.这场著名的论辩是一个关于他人之心是否可知的争论.有论者认为在这场对话中庄子采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回应惠施的诘难,最终陷入一种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有论者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濠梁之辩"并非庄子思想的表达,而是庄子门徒对其思想的一种发挥或者说误解,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真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庄子文本本身中去,我们会发现这段著名的对话即使不是庄子所著,至少也延续了庄子哲学的精神,其中的深意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辨析才能显现.庄子通过将惠施逼入理解的真空状态,使得理解的可能性自发地显现出来,对以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代表那些独断论和述诸自明性的立场来说是致命的一击,而作为这种独断论主张之基础的表象性思维正是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问题的讨论所要向我们揭示的.  相似文献   

19.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0.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