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典小说《西游记》这样写道:“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这令人神往的花果山就在江苏连云港。花果山下有条烧香河,直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老家淮安。当年,吴承恩曾乘船沿烧香河东行,数登云台,饱览花果山的山山水水,采集了许多脍灸人口的传说,结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创作了《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2006年3月18日,《西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预备会在淮海  相似文献   

2.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面世以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更是随着作者闻名世界,其版本也趋于统一。然而,在广西壮族地区,唐僧取经故事却有其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一直在壮族群众当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流传开去,与《西游记》并行不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说《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言语个性化问题。吴承恩描写了大闹天宫时期和取经途中两个阶段的孙悟空。在前期,作者很有层次感地透过一些高度个性化的言语外显孙悟空的性格,同时也揭示、批评了孙悟空的性格弱点。在后期,作者通过丰富而鲜明的个性化言语反映了孙悟空性格结构的各个侧面。吴承恩主要动用交叉法和对比法设计猪八戒的言语,将他塑造成一个“丑角”式的喜剧人物,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矛盾世界。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 ,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 ;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或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 ,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 ,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是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杂剧《西游记》是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所著,在西天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用坎贝尔的英雄历险模式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再与吴承恩本小说《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杂剧《西游记》的英雄人物是唐三藏,而小说《西游记》的英雄人物则是孙悟空。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故事的主要背景地花果山之原型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由古今丰富的文史资料考据证明,吴承恩的行迹和交游、吴氏家族与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尤其是花果山)这一背景地,以及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尤其是结合《西游记》一书中所描绘的各种故事情节的发生景致与当时云台山各个景地之比较,包括书中各主要人物及大量运用的云台山地区民间的民俗、文献、文物史料、乡老传说等的取材,得出结论:连云港的花果山即为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花果山之原型。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人物。因此,弄清孙悟空典型形象的寓意,对解开《西游记》创作原旨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会问:孙悟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位堂堂正正讨魔伐怪的英雄,还有什么寓意可言?其实不然,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两大疑案一直困扰着对孙悟空作出公正评价:一  相似文献   

8.
孙佃香 《社区》2012,(29):16-16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思想和现实内涵的优秀巨著。整个取经故事可以认为是统治者传播思想和考察干部的全过程;孙悟空的斗争经历和最终归属,是作者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10.
忙活快活     
达洲 《可乐》2011,(2):1-1
《西游记》中,如来对取经团队论功行赏,唐僧师徒均得正果,其中,唐僧和悟空还成了佛。取经活动组织者和直接领导人观音菩萨却没有得到提拔,仍然是为佛办事的菩萨,在灵山的座次,排悟空之后,让人为之抱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3.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我国文坛上焕发着瑰丽色彩的神魔小说。它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文化精神——追求人性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自然的自由”过渡到“理性的自由”的过程。“自然的自由”体现了自由的本真状态,也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由设定的理想状态,而“理性的自由”才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归属。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有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变化,亦可称之为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二者相交反映着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即求心-束心-放心-收心-正心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且心魔相交之说在《西游记》主旨探求过程中始终是一条重要支脉而延绵不断,这与晚明大行其道的心学思潮有着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先后有报道称泰山周边县市发现所谓祭祀孙悟空的院、寺、庙等达七处之多,但是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后,直接由于《西游记》的影响,而不能作为《西游记》成书与泰山关系的证明。但是,此一风俗作为《西游记》与泰山文化关系的一部分,其源头却是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泰山与"西游"故事的"联姻",是泰山文化背景下"西游"故事成书为《西游记》后的一个延展。清代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之俗的揭蔽,使泰山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福建、浙江等多省份自古及今都有的齐天大圣信仰之俗有了呼应的联系。从而,这一发现也成为全国性"孙悟空崇祀"或曰"齐天大圣信仰"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泰山学"中一个涉及古代文学、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引入"考古"或曰"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与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孙登的隐居地为汲郡北山(或汲郡山)、白鹿山等地,游历地有宜阳山、五岩山等地;阮籍受司马昭的指派到宜阳山拜访孙登,而在苏门山拜谒苏门真人。嵇康是在汲郡山中从游孙登。由于历史演变的原因,汲郡北山与苏门山合二为一,孙登与苏门真人合并为一人,最后完全固化为孙登居于苏门山、嵇康从游、阮籍拜谒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考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越剡之游 ,可见其一生曾三游越剡 :首次在开元十三年 (72 5 )春至十五年五月 ,始程地为襄阳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秋 ,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 ;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 (735 )春 ,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孟浩然第一次游越剡时于广陵与李白相识 ,并在永嘉乐城与乡友张子容会晤 ;“自洛之越”时与崔国辅在山阴过从一时 ,并相约翌年春再会越中 ;第三次由襄阳始程途经江夏时 ,再会李白于黄鹤楼 ,李白以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送行  相似文献   

19.
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与孙悟空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借鉴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杨戬是在众多二郎神传说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二郎神与取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在早期演化过程中就已颇有渊源关系,所以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这个演化过程的自然结果。总之,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处理各种先行素材的高超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20.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