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遐 《学术界》2007,(6):247-257
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贫困概念、贫困的测量、贫困发生和再生的原因以及反贫困的对策研究,文章以社会学的视角从贫困的类型学、发生学以及行动实践等几个方面对贫困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述评.  相似文献   

2.
在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的妇女贫困问题成为扶贫工作的新议题。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来看,脆弱性是导致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的重要原因,生计资本贫乏和脆弱性叠加成为制约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脱贫的主要障碍。当前,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脱贫需要以可持续生计建设为核心,通过环境改善、生产发展、权益保障、权能建设等增进生计资本,提高贫困妇女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贫困妇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义进程中的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强 《学术界》2008,(2):256-260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现象,而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对贫困的理解是不同的.从多学科视角审视贫困的原因,从多学科视角谋划反贫困的对策,综合致贫需要综合治贫.  相似文献   

4.
贫困研究存在经济视角、能力视角和社会视角,它们分别关注经济贫困、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与此相适应,贫困治理也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变的过程:在治理主体上,从民间慈善为主到以政府救助为主,进而到政府、企业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贫困;在治理方式上,从救助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进而到参与式扶贫;在治理目标上,从强调改善经济贫困,到强调克服能力贫困,进而到强调缓解社会排斥.贫困治理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运作逻辑和社会形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贫困阶层的个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贫困个体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更深。贫困阶层在开放政治格局中的弱势地位逐渐定型,权利诉求渠道受阻,面临着社会结构作用下的权利贫困。此外,由于风险与贫困的天然亲和性,现代化风险对贫困个体的威胁力增强。因此,认识和分析风险社会时代的城市贫困问题,应从城市贫困发生、演变的社会根源出发,尝试通过重建社会来开展城市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6.
贫困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抽象概念,通过操作化可以得到量化的贫困指数,以便定量研究贫困问题.从资本的视角可以将贫困分为经济资本贫困、社会关系资本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操作化,构建了贫困指数的三级指标体系框架.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在安徽省农村地区采集个体样本.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的三个维度,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高阶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指数的指标体系,再次计算它们的权重,从而构建了贫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瑞林 《学术探索》2005,1(6):43-49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合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要强化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关注陷入贫困风险高的群体,重视流动人口对城市贫困的影响,警惕贫困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9.
资产与长期贫困——基于面板数据的2SLS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和内蒙古五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资产视角下的长期贫困衡量方法。首先,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通过回归资产集与低收入线以得到资产贫困线,随后将家庭划分为结构性贫困、偶然性贫困、偶然性非贫困、结构性非贫困,其中结构性贫困就是长期贫困。最后通过对比资产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线的衡量结果,研究发现:资产贫困线能够稳定客观地衡量出家庭的福利水平,能够精细的识别贫困状态,在收入贫困中结构性贫困多于偶然性贫困,而在资产贫困中长期贫困占少数。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自愿移民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而又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非自愿移民大部分在农村 ,在安置移民工作中 ,首要的风险就是移民面临的贫困风险。移民贫困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也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非自愿移民政策法规、组织机构和移民贫困的原因 ,提出了应尽量减少移民。在移民不可避免时 ,应尊重移民的参与权与财产权 ,对移民进行合理补偿 ,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计划 ,实施多元化移民安置策略 ,并在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进行移民贫困的监测等反贫困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的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进行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实施有效的社会救助举措和城镇反贫困战略,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贫困状况的新特征,进一步提出要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化,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贫困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宗教、历史及文化于一体的复杂问题,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基于生计分析和"贫困代际"视角,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以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民族地区慢性贫困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资本要素对民族地区慢性贫困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也是其长期陷入贫困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慢性贫困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个体的风险社会地位入手,提出不同风险社会地位的人们扮演着不同的风险角色,贫困者通常是风险的主要承受者和最大受损者.风险加速和加大了人们社会地位的差距,带来社会更深程度的不平等,破坏社会融合和发展的成果.文章从风险应急和发展能力两个视角分析社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指出发展能力才是面向长远、生产性的、积极的、能力内化的、提升贫困人群风险社会地位的最根本途径.发展能力需经由家庭、市场、国家和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政策路径加以促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贫困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为不同研究视角提供了理论构建与实践检验的时空场域。围绕着贫困的性质、动因及治理形成了各具特色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经济溢出"视角将贫困视为低水平的发展,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够通过涓滴效应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带动该区域整体实现反贫困;"社会公平"视角将贫困视为对受贫者的不平等待遇,从群体的自身素质及社会网络中寻找贫困的动因与治理方式;"政策实践"视角则将贫困视为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从扶贫政策的项目内容、瞄准机制与资金绩效等环节对反贫困政策实践进行绩效评估与改进修正。基于上述视角的评述,这里提出一个可谘反贫困本土化研究的新理论视角,即"国家治理"视角,建议从扶贫理念、制度安排和官僚组织运行三个层面观察国家所构建的"反贫困"社会改造工程,探索扶贫背后的国家治理理念、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国家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空间贫困是研究贫困的空间分布、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项专门理论。空间贫困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基于可靠资料和客观透明的分析,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争论一个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以及需要为此做些什么,提供"看得见的政策建议。"在现阶段中国展开空间贫困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强调坚持几项与空间贫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实行有效的就地迁移和小村镇建设;三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性风险补贴。  相似文献   

17.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致贫返贫风险的长期存在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减贫成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家庭因风险返贫,本文着重分析风险与贫困脆弱性的逻辑关系,包括协同性风险、异质性风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能力不足、家庭负担重、风险防御能力不足三方面发现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形成机制,提出从加强家庭减贫内生动力建设、增强帮扶政策有效“输血”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条路径防止家庭贫困脆弱性发生。  相似文献   

18.
四川藏区为深度贫困区 ,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县 17个 ,占藏区县的 5 3 %。藏族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视角的相关研究分析 ,导致贫困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恶劣 ,自然灾害严重 ,交通闭塞 ,基础设施差 ,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 ,地方病蔓延因病致贫及政策、教育文化等因素。致贫的能动性主要因素 ,则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劳动力的问题。这一问题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藏区家庭劳动力长期缺乏 ,是藏族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导致劳动力缺乏的各种文化因素 ,如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宗教文化因素、民俗文化因素等。因为在同一自然条件、同一政策…  相似文献   

19.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未来老年贫困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老年人指在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未来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多元化,经济和心理自立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未来老年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目前处于贫困或贫困的边缘,这种状况一方面会通过非正式支持对上下两代贫困风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他们的老年期,表现出老年期资源累积不足的倾向。因此,延续性贫困可能是未来老年贫困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