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指出许多文化研究其实是单一文化中心论或“发展假说”等观念的同义反复。达到这类结论的运思过程反映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分析,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洞察方法。这种洞察方法揭示出,任何解释都不能达到事物“是怎样的”,而只能表明事物“是怎样被看待的”。本文以“关于弗雷泽《金枝》的评论”为例,阐释了这种思想方法,并由此看出,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在批判本质主义学说的同时,恰恰表达了文化的本质:“怎样看”,并且使思维达到一种深刻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也形成了安土重迁、老守田园、求稳怕变的传统自然经济观念。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生发出“万事不求人”的封闭、半封闭意识,“大锅饭”、“一刀切”、平均主义的观念积淀甚深,助长了怠情心理。企业依附于政府,个人依附于企业,农民依附于集体,社会缺乏活力,个人没有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所有这些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被动依附的意识和观念。正是这样一种被动依附性,成为了一种从未明文确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消极的文化性质,弥漫于我们…  相似文献   

3.
韦伯的社会学脱胎于德国观念论传统,尤其是其所处时代的新康德主义。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独特性命题”,文德尔班的“历史学家的形而上学权利”,腊斯克的“非理性的裂隙”,以及李凯尔特的历史科学的概念构造等问题,都被韦伯纳入其反思批判范围。韦伯在“个殊性”存在与“抽象性”理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其学说充分吸纳了新康德主义对于个体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强调,但同时也主张,人类的精神能力可以理性地支配人类各种不同的“观念旨趣”乃至非理性的“物质旨趣”。以其“理想型”观念为代表,韦伯最终建立了其独特的解释理解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音与语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朱兰芝直到今天,在对作为语义单位的语音的见解上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它完全是一种约定俗成,例如我们当初把“人”叫作“狗”,而把“狗”叫作“人”也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观念把某一语义单位的语音的起源归结为纯粹偶然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又完全...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教学就是要探讨“讲”的艺术,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支持,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积极向学生提供情境和线索,以发现法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使学生对材料和概念有亲身的理解,并实现迁移。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必须随之更新。  相似文献   

6.
论经学与汉代忠孝观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是中国古代忠孝观念演变的一 个重要阶段。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 ,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这种忠孝观念的 整合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即把孝亲作为忠君的手段,而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所 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因之,汉王朝极力推广孝道,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尽管如此 ,汉代忠孝观念的整合仍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当代情境之下,艺术界定与艺术本质的问题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这种回答需要通过理论上对不同界定策略及相应立场的分析来反思性地推进。本研究以当代艺术界定所面临的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跨越、艺术与观念的边界跨越、艺术媒介的边界跨越这三个“越界”现象为语境,反思了传统艺术定义观的含糊性,并概括了当代艺术理论应对艺术界定的“否定”“限定”“约定”“开放”四种路径。同时,在评析这四种界定路径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开放路径中的析取性路径视为当下可行的一种折衷策略。同时也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路径在当代提供了一种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考察艺术本质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代,“文”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种义项,其中每一种义项对后世的文学观念都发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一)“文者质之饰”。这种将“文”、“质”并举的观念在现象层面上导致了重内容、轻形式的美学倾向。(二)“文者道之显”。这种将“文”、“道”并举的观念在本体层面上导致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美学倾向。(三)“文者礼之盛”。这种将“文”、“礼”并举的观念在功用层面上导致了重政治教化、重社会效果的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何中华所谓“现代化”观念,是指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以及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种肯定的理解和态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对现代化的历史根据、逻辑前提、发展过程、实现途径的反思形式;作为一种肯定态度和肯定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主权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的主权理论诞生伊始便显示出其历史进步性,它是民族国家的催生剂,使主权国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然而,传统的主权理论“绝对性”的内核又使得它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尤其是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绝对的主权”观念无法据以解释一系列新的国际问题,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也似乎显得“无能为力”。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主权观念。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持新的主权观念,即国家主权是神圣的,但不可推至极端;国家主权有其相对性的合理因素;国家主权是受到适当限制的,同时又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的思考范炳良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它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利益观念等四个阶段。人们通常把前两种观念称为“旧观念”,把后两种观念称为“新观念”。从总体上看,旧观...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从事历史活动的同时,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规律,对人类各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反思,而这种历史发展观与文化价值论又总是有机结合而构成一种统一的观念,即“历史文化观”。“历史文化观”是一种价值判断,各人群因其“社会存在”不同而互有差别,无所谓真伪高下。但是,这种观念对于人们的历史实践却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明道学中“圣人”观念虽继承了先秦“圣人”观念中具有的“聪明”、“智慧”和“治者”、“王者”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圣人”观念却朝着“道德人伦”或“人格境界”一方偏转,甚至在有的道学家那里,它已被“道德化”了,使之成为“尽伦”和“尽德”的同义语。但同时“圣人可学而致”的思想却未改变,只在“成圣”方法上略作修改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作为家校教育互动的重要手段,家访是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信息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家访”的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对其本质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学校、家庭角度出发,家访是家校教育协作的重要方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斯宾诺莎的著名专家们认为,由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二部分命题七产生了一个致命的难题,即观念与观念对象的关系。因为这个难题威胁到斯宾诺莎整个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他们都试图对此加以解决,但他们的解决都是不成功的。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澄清“观念”一词在斯宾诺莎哲学中的涵义。在他关于“观念”一词的各种应用中,我们可以区分出四种涵义,经过证明,所有四种涵义的观念既是与其对象一致的,又可以有真假的可能,那么,就不需要修改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也不需要修改他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合主体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生存信念。公共性所具有的这一内在品格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实质是“公共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因理性为世界的解魅所导致的“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和价值观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对自由主义的理想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文化的人格化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转向的实质。而强调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的关键,是真正确立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相应的义务整体性观念。  相似文献   

18.
“艺格敷词”即“以文述图”,是西方文学史、美术史和修辞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对某一物品(主要是艺术作品)或某个地方进行形象描述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格敷词”试图达到的是一种“语词绘画”般的艺术效果。西方古代的“艺格敷词”与“诗画互通”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而这两种观念的渊源则可以追踪到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记忆术”。一方面,“艺格敷词”以语词作为表达的媒介,这决定了它首先必须尊重语词这种时间性媒介的“叙述”(文学)特性;另一方面,“艺格敷词”又追求与其所用媒介并不适应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特性,所以它体现了美学上的“出位之思”,是一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艺格敷词”并非仅仅流行于古代,而是西方一个绵延不绝、一以贯之的深远传统。  相似文献   

19.
论观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观念更新管敏政“观念更新”似乎是现今人们的一种共识。其实,对其内涵和外延并未真正的形成共识,分歧颇大,在实践中各行其是,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行动。因此,很有必要科学地界定“观念更新”的正确含义,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观念即思想.“观念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一、维新运动与自由主义1895年至1898年这段时期,史称“维新运动时期”,其上限及下限分别以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及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为标记。与此相应,人们习惯于将这段时期的社会思潮称为“维新思潮”。可见,“维新”这一名词既指1895年至1898年的一种社会运动,同时也是这段时期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观念。使“维新”成为这段时期的时代思潮之“共通观念”的原因是:19世纪90年代,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局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