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宜兰 《天府新论》2004,(Z2):272-273
通过对西方绘画形式从传统正常形式到现代陌生化形式的转变,探讨从古典绘画的正常形式的结构性特征,到现代抽象形态陌生化形式转变的发展演变过程,旨在说明陌生化形式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解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构图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日益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意味的形式在表达情感绘画形式中的直观性和重要性,这些形式因素对中国画构图的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画坛,形式——绘画语言的问题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聚焦点。就绘画而言,三度空间的削弱使得形式不断地崛起,既然模仿形象、自然不再是绘画的最高追求,那么绘画的平面化、符号化处理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绘画的构成、画面的解构和“空白”关系问题就更显得“顺理成章”。当艺术家开始运用平面、解构、分割、叠加、交错、或不和谐因素时,绘画它就并非仅仅指模仿自然、传统绘画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现代绘画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并非背叛传统,只不过是一种有战略的转移——强调意味形式。理性的形式往往意味着某种观念,感性的形式则充溢着情感,不管是运用传统的笔墨,还是现代水墨,既能保持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最好地突出形式的意味,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和内容在意义上的充分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仅分析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和修辞手法的陌生化两种常见的形式.其中词语运用的陌生化常见的有词语的超常搭配、语义的异化、词性的转换和创造新词语等四种形式;修辞手法的陌生化常见的有排比变形、谐音变形、比喻变形以及通感变形等四种形式.它们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可以带给人新奇独特的语言感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形式技法的汲纳激发出了一系列新特征 :象征意识的确立与暗示效应的张扬、形式自觉与技巧的实验化、语符的陌生化 ;并以不同程度的“变异”实现了自身的背离性创造  相似文献   

5.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出现之前,并不存在抽象的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形式与内容又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形式化了的内容和内容化了的形式,因而同样不可对形式与内容作出形而上的分割。然而在作家那里,存在着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潜在可能;内容的潜在可能体现为作家感受生活的方式与思维方式和大众感受方式的差异上,从而使艺术内容表现为对日常感觉的陌生化;形式的潜在可能体现为艺术家的符号化能力与艺术感觉的一致性上,因而符号化过程不仅仅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它同时也是艺术家之所以能获得与大众的日常感觉绝然不同的艺术感觉的根本原因。因此独特的符号能力是艺术思维的根底所在。而当内容的陌生化效果一旦达到,符号也就隐在内容之中,完成了形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在现代的存留及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是中国法律形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本文侧重探讨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在现代存留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分析这种存留的时代限度 ,揭示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向现代法律形式转型的契机与动力 ,以达致对中国法律形式现代化可行性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由于日常形式感知中,非视看性的内容性因素如观念、联想等,不可避免地会渗入到意义生成中,现代视觉创造才开始突围,力图使形式感知回归单纯视看。形式感问题由此出现。形式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一种将内容性因素剔除,同时又保留对象性指向的形式创造。中国和西方的视觉现代性历程由于各自传统的缘故,都没有很好地展现出这一形态:西方是匆匆走过,中国是还未及。从现代性的内在规定和迄今展现出的弊端来看,形式感应该是视觉现代性努力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8.
宋显忠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291-294
形式、实体和程序是现代法律的三个并存的基本范畴,表征的是现代法律的三个侧面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人在法律上的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现代法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单一主客维度到主体际维度,从单纯的法律形式主义到程序主义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9.
回顾农民题材绘画发展,油画形式是表现农民题材绘画主要形式被广泛运用在作品中,其中原因有三点:塑造感强;画面厚重感吻合农民性格,表现农民朴素感;西方绘画中经典范例具有导向作用。除此之外,时代因素、作者身份艺术家个性、油画特性都成为农民题材绘画油画形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国形式美学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形式论传统。中国学人对作为思想方法、知识原理、存在根基的形式分析精神的三重误解与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对先验形式如何回应关乎形式美学理论的普适性。象家族改造与新生的实质在于主动摄取、融会西方形式理性精神,即引入先验维度、加强形式分析、扩展构型力量、建立批判理性、重视语言之维、追求体系形态。  相似文献   

11.
合同形式是舍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外在形式。从历史上看合同形式经历了由程式化到自由化的转变,从学界的争议看反映了合同形式的效力要求。正是基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及其效力,可以看到合同形式在客观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价值理论。合同形式的目的价值和功能价值是为了确保国家对合同的宏观调控,保护交易安全和秩序,实现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在合同自由的大前提下,部分合同形式的要式主义是国家干预合同形式的体现。这一干预的正当性可从三方面得到论证: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理论为干预提供了合理性说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合同法理念的转变为干预提供了必要性说明,原则与标准的设定为干预提供了可行性说明。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概念化、逻辑化的理论形式,也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式.马克思从整体上论述意识形态现象时,已经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考察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发现感性意识形态的丰富表现与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传承的背景下,重视感性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秦汉漆器纹饰形式表现多样并有鲜明的特色,在纹样的组合形式,表现手法和色彩多方面。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时间历来就是哲学研究中重要而又难解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时间赢得了哲学家们异乎寻常的关注,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作者通过对传统时间观和现代时间观的考察,得出结论:传统时间观是本质主义时间观,现代时间观则是生成性时间观,从传统时间观到现代时间观,是哲学思维和人的观念的根本性置换。  相似文献   

17.
以往在对决策形式的研究中,多以决策要素为标准进行划分,而对决策形式的历史演进关注较少。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决策形式的发生与发展,以此来透视决策形式的演进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揭示决策的本质,启发决策者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决策形式。文章认为决策形式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神判”到“人判”,从“法先王”到“不法古”,从“谋断一体”到“谋断分离”,从“非程序决策”到“程序决策”,从“质性决策”到“质、量结合”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盲目到自觉、由粗糙到精确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8):158-162
五四文学革命以语言变革为切入点,但是单纯的语言形式变革无法满足文学革命对思想变革的诉求,人们开始审视文学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最终完成了"新文学"的建构。从晚清到五四,文学语言起初作为"便于交通"的工具,其本体性的一面一直未得到足够的认识,直到文学革命发起,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才更为立体与全面。文学革命以改变思想为目的,开启了对文学形式方面的改良,同时,对思想变革的诉求也体现在了文学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其结果便是现代文学语言走出了简单的文言与白话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包融了中与外、新与旧的现代白话,鲁迅的小说语言便是其典型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形式观念是指,抛弃内容和形式之间关系的老课题,反对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从对内容、主题、思想的研究转向分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关系的文艺本体论。其真正起点是克罗齐、英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塞尚,思想史背景和生成动力是19世纪以来流行的形式主义命题艺术的超功利性和自律性、从时间转向空间、现代现象学运动、20世纪的语言论转向。英美新批评、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巴黎结构主义,构筑起完整清晰的现代形式思想谱系。现代形式论的根本性质是理性的、科学的,表现为崇尚逻辑理性分析、建构事物的秩序和法则。  相似文献   

20.
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内容一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外观,在根本上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另一种是形式一质料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而形式则是作品的本体.从古希腊到19世纪,前一种模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后一种模型取代了前一种模型,西方艺术由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发生这种转换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模仿性的难题,导致现代艺术彻底抛弃了对于具体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转向对于抽象意义的直接表达.这种转向使得现代艺术变得十分晦涩和抽象,从而引起了"艺术终结论"的喧嚣.但我们认为,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乃是一种直观的抽象性而不是思辨的抽象性,仍旧保持了艺术的直观本性,而这种本质直观能力乃是一切真理之源,因此不会导致艺术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