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等方面却都体现出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本文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探讨知识分子在民族史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意识,挖掘其对当今中国民族史书写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治学领域宽广 ,对许多学科的开创和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 ,民族史、通史、史学史的研究在他的学术规模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年 ,他走着一条由民族史、通史而史学史的治学道路 ,后期 ,又将这三者高度统一起来 ,融会贯通。他的史学史研究 ,有着鲜明的特点 ,有力地推动了史学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不仅应满足于追寻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应探求民族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更多的智慧,是中国民族史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正确把握民族史研究的方向,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使民族史具体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牢固地建构中国民族史学术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民族史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视域,扩大范围,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历史资料及波斯、阿拉伯等域外文献尤其值得重视。为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协调并进,在多维视域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当今,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深化,离不开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边疆学、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人口学、军事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在中国民族史学框架构筑上实现飞跃,使中国民族史学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为了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必须立足于探索,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史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白先生一贯追求并倡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他身体力行,在民族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上,始终强调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地位,指明民族史研究的历史任务,提出民族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健康、科学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民族关系、民族英雄的评价等专题研究上也不断从理论上推陈出新.在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为后人典范.本文除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作一综述性考察外,还进一步阐明该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首先,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创立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华夷同源共祖于黄帝的亲缘谱系,增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全面记述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以中央政权和汉民族历史为中心、兼包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历史于其中的中华民族全史,并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史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作了记述。最后,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普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华夷共同创造中国历史这样一种民族关系的主流,肯定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愈来愈密切、各民族间的血缘与文化不断相互汲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王文光、赵永忠在《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中撰文指出,梁启超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并在1900~1923年间,不断研究、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观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中国民族史学科,从而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梁启超的史学研究是以民族史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等论著中探讨了民族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民族史兼具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民族史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功用,中国民族史宜采用“两重分类法”,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标准应以华夏系为主干;还创立了融历史文献、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于一炉的综合研究方法。林惠祥民族史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民族史研究要集科学性与现实性于一体,作成信史;民族史的撰述应贯串民族平等观;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和多角度的研究取向是民族史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社会史论战为主要学术背景,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和传统史学的研究,不仅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且在史学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逐步构筑起一个新的史学研究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同时,它还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一个新学科的先例,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学术界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还会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2.
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学研究体系,新中国史学会组织编纂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对这套资料丛刊,旅居美国的中国史家高度关注.在他们看来,这套资料丛刊虽存在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外文史料收录存在严重欠缺等局限性,但总体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旅美中国史家的评述告诉我们,新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虽被诬称为"意识形态化的学术",然并非毫无学术价值.事实上,这一时期虽是一个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时代,但它同时亦可理解为史家以积极姿态介入现实需要的时代,这种基于现实需要出发的研究,既是史家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他们的研究亦蕴含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延安史学机构的产生与中共当时面临的反击国民党的复古教育和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任务密切相关。它经历了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室、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5个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非纯学术机构,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成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以宣传普及为主导,不以研究高深学术为职志。其利弊得失值得认真总结与反省。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已成为史学的重要门类。目前史学危机的消除要靠研究范例的创新 ,而这又有赖于具体研究领域的展开与积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尤其具有思想文化建设层面和现实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阐述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讨论,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历史理论的观点和著作已经成为宝贵的史学遗产,对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义方法是史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的、学术的因素所制约或推动,史学批评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术文化事业的社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性的史学专业队伍趋于扩大,历史著作的出版和在报刊发表,成为多数人直接的撰述宗旨,史学认识传播和交流的速度、范围都远远超越古代.  相似文献   

17.
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更成为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因而记载和研究汉族以外各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史学发展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史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整体史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林惠祥在其<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深入研究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性质、对象和内容,对中国各民族从古代和现代进行了两重分类,提出了"华夏民族主干融合论"、"汉民族民族成分多元论"等学术观点,并将这些学术观点融入他对各民族的具体研究中,丰富了中国民族史学的学科内容,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一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早在1986年就指出,"史学史的工作,是一个很艰巨的科学工作.单就中国史学史来说,汉文史书浩如烟海,整理出来一条发展的线索,已经很不容易.国内的兄弟民族,如蒙古、维吾尔、藏族、傣族、白族等,也都有他们的史学.现在我们知道的还很少.把中国史学史写成一部多民族的中国史学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还认为,"不写兄弟民族的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就不算完整"[1](P1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