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创新的奠基人——毛泽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新的视角重点阐释了毛泽东关于开展“技术革命”、发展尖端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思想。论述了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前沿,重点进行科技创新,以及倡导的科技创新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这些历史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是孙中山在《遗嘱》中总结他个人的革命经历,①并高度概括地表述他毕生所追求的革命目标。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不难发现: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奋斗了整整三十年。这个战斗的历程,基本上是以孙中山开始革命斗争为发端,又以孙中山的去世为终结。这并不是历史的偶合,而是这个时代赋予孙中山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这个时代铸造了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4.
秦慧杰  王洁 《北方论丛》2000,2(2):89-91
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先是搞“大跃进”式的“赶超战略”,其目的是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建设道路。后是进行“备战型战略”,用“抓革命,促生产”的手段搞经济建设。前者以良好的愿望开端却以普遍的幻灭而结束;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为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业中国应如何实现工业化并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这是近代以来困扰中国百年的历史性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紫翔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了中国通过工业化建设实现独立富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工业化应是"全方位改造"的理念,考察了近代中国农业与工业的四重矛盾与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土地要素改革、经营方式改革以及工业化精神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工业化"方案。李紫翔对近代中国农业改造问题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低估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对苏联集体农庄的弊端认识不足等缺陷。  相似文献   

6.
基于种种原因,对孙中山《民权初步》的研究,多年来一直为人疏忽。要打破这种现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Backtotext(回到文本)!二是BacktoSun(回到孙中山)!依据第一个原则,考察了中国民众的“一片散沙”与异族专制、民权与民族前途、民权与参政权、民权知识普及与先知先觉者、会议与集会、会议召开的“同”与“异”、计票时的“大多数与较多数”、暂时会与永久会等八个问题。依据第二个原则,孙中山在民权问题上有如下倾向:因富强之梦而钟情民权;普及民权知识,知先行后;落实民权,过于简单化、天真;以赶超的发展模式,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民权与专制,此消彼长;社会阶级继续对抗,革命与民权难以两全。  相似文献   

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主义者,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他们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象近代以往的先进中国人一样,积极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并开始了新的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在兴中会宣言中就规定会员要“考究各国政治”,在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喊出了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先声。一九○三年五月,邹容《革命军》一书发表,他认为“‘英国之革命’、‘美国之革命’、‘法国之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标本”。并进而明确有力地指出,要“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建立“中华共和国”。一九○五年八月,在《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其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在其思想的深化过程中,“以俄为师”方针的确立使他找到了近代化的突破点,找到了务求革命成功的新途径。但孙中山并不盲从苏俄,也不因此拒绝学习欧美,而处处表现出“独立处置中国的事情”的原则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 “建设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是本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提出的,并为之奋斗终生.早有“再造中华”之志的孙中山,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他创立“三民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欲求“打平”民族的不平等、政治的不平等和经济的不平等使中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跃入世界先进之列:以至“驾乎欧美之上”.当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东亚大地建立之后,孙中山便专心致志、呕心呖血地去勾画新中国建设的美好蓝图,创立中国近代最完整最系统的经济建设理论,并提出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的具体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建国方略之二》,即“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但还可上溯到他早期的《致郑藻如书》、《上李鸿章书》等函件.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缘起于反清革命,早期曾受到19世纪欧美流行的“种族主义”影响。随着中山先生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化,他对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断修正,最终扬弃了西方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因素,将其升华为用以统合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的国族思想来建设现代中国。因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时曾借用欧美的话语、观念和理论,中山先生的国族思想至今仍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壮大,一些别有用心者更将其刻意曲解,企图通过抨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族观念来解构“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进而“把中国去中心化”。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老史料正本清源,研讨孙中山反清革命时借用欧美理论和话语的动机与方式,以及他在后来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中通过建构“三民主义”国族思想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形成的批判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