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是一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具有稳定性。在青海这个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许多民族都用自己民族语言命名了其所活动的地区的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甚至出现一个自然地理实体拥有几个不同民族语命名的名称,通过这个民族文化载体即可透视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贾晞儒自古以来,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居住过许多不同的部落、部族的居民群体,并且发生过频繁的变化和迁徒,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多民族杂居相处的格局。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与历史上的某些部落、部族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  相似文献   

3.
疑难满语水体名称续考──“毕拉”、“窝模”变音的再研究黄锡惠在目前我国满语濒临消亡的情况下,满语地名通常大量地以汉字标音的音译形式存在于文献及东北地区的实际地名中。由于汉字长于表义而拙于表音,故音译地名往往因满、汉语言间的语音差异而导致译音的失真,造...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有本民族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本文的民族文化主指少数民族文化)。以自己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文化经济产业。但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各民族地区由于发展背景不同,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文化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也不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今青海省化隆县为"戎"或"西戎"的核心居住区,也是"河湟"地区的组成部分。我国西部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在此相互交往、征战、交融,使史称"戎"的民族已不复存在,但"戎"这个部族名称和地名得以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唐朝开元年间,吐蕃占领"戎"地,并在此置守捉使。吐蕃王朝覆灭后,其后裔逐渐由兵演变为民,但他们一直保持着祖先的服饰和尚武习俗,保留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射箭等传统活动。  相似文献   

6.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是推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民族发展观,回答并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和发展的道路、发展的途径、发展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发展时期形成的民族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现代世界大约有2,000个不同民族,其中有些是小到几百人、几十人的部落,有些是大至几亿人的民族。很难说准地球上民族数目到底有多少。问题在于,第一,世界某些地区(特别是非洲)一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某些部分)转化为较大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结合过程正处于大发展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专家也往往很难确定摆在自己面前的究竟是几个部落或一个部族呢,还是几个部族或一个  相似文献   

8.
据史料记载,在晚唐五代北宋初期,屡有少数民族部族在灵武路上劫掠使团、商旅,甚至攻击政府军队、抢夺边防物资,汉文史籍笼统地将这些少数民族部族称作“河西杂虏”。唐宋之际,在黄河以南、关内道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生存状态如何,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唐宋政府对他们的民族政策如何,目前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将以传世文献资料结合敦煌文献去研究灵武路上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探讨河西少数民族迁徙、杂居于灵武路对于唐五代宋政府的民族政策、边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加拿大,印第安人族群通常有许多部族名称,这不仅成为他们族群识别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族群历史的一部分。虽然为数众多的部族名称可能导致混淆,但部族名称本身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仍然是在历史进程中追溯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大文化财富。研究加拿大第一民族即印第安族群名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原因就在于它为这些印第安部族提供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北地区历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即便较晚形成的民族,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原有的族体.探讨古今东北少数民族的起源,必须分清主次,并首先要着眼于本地区与本民族存在固有联系的族体.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地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目前面临评估标准难以统一、保护制度不完善、开发利用手段单一等问题。基于湖南民族地区地名特征的分析,构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湖南民族地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体系,为地名文化价值评估提供参考。提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合力、公众参与进行地名保护。探索地名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益波 《世界民族》2007,2(3):35-44
印度东北地区位于南亚和东南亚的连接点,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包括阿萨姆、那加兰、梅加拉亚、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尔6个邦以及所谓的“阿鲁纳查尔邦”。①按印度官方统计数据,该地区总面积为255037平方公里,占印度总面积的8%;人口为3741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②该地区也是印度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大约有200个表列部族。③自印度独立以来,该地区的一些大部族为了从国家政治中心获得自治(成立单独的邦或独立建国)而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政治斗争、武装叛乱乃至恐怖主义活动等。这种分离主义运动与部族冲突、宗教矛盾交织在…  相似文献   

13.
王雷同志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上的《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一文,除对民族的定义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进行了论证外,还专门论述了什么是部族,对部族的定义也作了论证,并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共同体”都是“部族”。对于部族的定义以及夏、商、周三族的性质,我们尚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与王雪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学术界同好。 (一) 部族问题,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了。王雷同志虽然正确地肯定了部族是人们共同  相似文献   

14.
一、部落(племя)和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ь)部落和部族是民族形成之前最早的历史性共同体。通常把部落和部族(也包括民族)称作人们共同体的历史形式,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共同体,有哪些特殊之处可同其他的历史性共同体:种族的、阶级的、国家的、宗教的等等共同体相区别?为着分清这些特殊之处,就要把部落、部族(也包括民族)有别于其他共同体的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的特点阐述清楚。“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地域”、“民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学在我国不仅要研究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少数民族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亦即少数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着的现代化过程。所以,民族学研究存在着如何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问题。 一、民族学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与汉族等其他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过程。首先,中国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边疆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再次,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过程,面临着多层次的开放:向内地发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的岱族     
岱族是属岱—泰语族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在越南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现约有80万人。岱族是一个十分淳朴的民族。岱是所有岱族人聚居地区普遍使用的自称,仅少数地方有其他的名称,如偏族(居住于平辽、广宁等省的岱族的自称)、岸族(居住于高平省岱族的自称)、土佬族、都依族(居住于  相似文献   

17.
“羌”是汉文载籍中使用了近三千年的一个种族名称。它始终写作同一个汉字,即由上面的“羊”字和下面“人”字组成。中国人以及继他们之后的欧洲学者们都承认此字始终些指同一个民族,但从未提供充足论据。从推理来看,此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是指一是不同的民族或部族。 此名三千年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郭尔罗斯考     
郭尔罗斯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北方草原曾兴盛一时,建立过自己的乌鲁斯①,参加过反对成吉思汗的部落联盟,然而也曾支持过成吉思汗统一漠北的部族战争。后来从森林地带迁徙到平原,落居在东胡系与(氵岁)貊系之交界处,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增加了与其它民族的交往,遂成为蒙古部落中较先进的部族。本文仅就郭尔罗斯的起源、发展、变化做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越南北方民族成分的识别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困难的工作。这是因为在理论上,人们对于“民族”(ethnic)这个基本概念和民族识别标准还未完全取得一致意见。一般来说,人们常把民族和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共同体(如部落、部族、民族、社会主义民族)混淆。当前,几乎所有的民族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先要申明自己对“民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地名的作用在于体现个体地表空间的特定方位概括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客观地记录了自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地名作为符号,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意义,历史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认识,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性、时代特点和自然特征的地名。如,我国乃至欧亚地区都存在大量蒙古语地名,而且大部分保存着蒙古语特征,意义明确。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民族迁徙等复杂原因,使有些蒙古语地名意义失真,似是而非,更有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