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勃洛克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俄国诗人,他既是俄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代宗师。勃洛克的诗歌探索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神秘主义的“正题”阶段;怀疑主义的“反题”阶段;最后的“合题”阶段。处于每一阶段中心的,是关于祖国俄罗斯的诗歌。勃洛克的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他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诗歌创作。根据时间的先后,勃洛克的抒情诗编成三卷,全部诗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一个完整的三部曲—“人化的三部曲”,这是勃洛克人生历程和创作道路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勃洛克(1880——1921)是苏联著名诗人,苏联诗人协会第一任主席。长诗《十二个》则是他的顶峰作。1920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了胡敩的中译本,鲁迅为译本写了后记,对勃洛克及其《十二个》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评论。鲁迅指出:“篇末出现的耶稣基督,仿佛可有两种的解释:一是他也赞同,一是还须靠他得救。但无论如何,总还以后解为近是。”其实,这个问题在苏联一直争论不休,迄今未止;我国学术界看法亦不一致。现将叶列明娜的文章译载于此,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的论述,另一方面也是对勃洛克诞生105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苏联极负盛名的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四十年代曾被贬斥为“颓废”“色情”的女诗人,五十年代后期被誉为“诗歌大师”,近年她又被苏联年轻诗人奉为楷模。著名的苏联当代诗人叶夫图申科夫则将她比作俄罗斯诗坛上阴睛圆缺变化有常的月亮。我国苏联文学专家王守仁评断说:“阿赫玛托娃的诗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是  相似文献   

4.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苏联文学界称他为:“公认的苏联文学大师”、“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已成为俄罗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叶赛宁及其抒情诗却是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才真正进入苏联人民生活的。五十年代后期,苏联文艺开始“解冻”,到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文学界对叶赛宁的创作道路和诗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对叶赛宁及其抒情诗的评价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现在叶赛宁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苏联现代诗人勃洛克,人们喜欢称之为“象征主义诗人”,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于他的诗作《十二个》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众口一声:不正确,非革命,是勃洛克宗教救国思想的表现。其实,把勃洛克归入“受象征主义深刻影响的诗人”行列中去比较合适.《十二个》既然是受了象征主义影响,用了象征笔法。耶稣也是一个象征,它不等于宗教里的基督,而是“神圣的革命或革命的神圣”的意思,竟或说是革命领导者的象征。因而《十二个》是歌颂革命队伍的正确诗篇,不能说勃洛克“对革命本质的理解有不正确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叶赛宁诗歌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尔盖·叶赛宁是本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诗苑中一颗晶莹的明珠.正如他说过的“大事远距离才依稀可见”那样,这颗明珠的社会价值只是到了50年代,即他死后二、三十年才为人们认识.现在,苏联的评论界一致确认叶赛宁为“苏联杰出的民族诗人.,“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诗集成了苏联人民的案头书,他则被推崇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1980年,勃洛克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苏联《文学报》撰文指出:“……在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之后,我们以感激的心情,呼唤着勃洛克的名字。”然而,勃洛克生前已被认为“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前面就是死。”①他死后,又作为“象征派”而接受“宣战”。只是在1956年才恢复了名誉。②他能以今天的面貌出现,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实现的。从1898到1918年,勃洛克艰苦奋斗廿年,实现了艺术上的蜕变达到高峰,而高峰却使他陷于毁  相似文献   

8.
叶赛宁散论     
1925年底,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里,年青的苏联著名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割腕自悬死去。死得突然,且很悲惨,仅仅活了三十岁。当时,苏联社会各界对叶赛宁的死议论纷纷,报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毁誉不一的文章。一些文章称叶赛宁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并列的俄罗斯大诗人,说他是“人类青春的歌手”,苏联“当代最大的抒情诗人”,认定他的诗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一个新时代”,他的逝世是苏联文学的巨大损失。另一些文章则说他是“颓废诗人”,他的诗是“非十月的”、“发酒疯”的作  相似文献   

9.
勃洛克(1880—1921)是本世纪初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俄国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作为最享盛名的象征主义大师给整个现代诗歌以巨大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俄国“整整一个诗的时代。”(《俄苏文学评论集》)327页,莫斯科版)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诗坛的领袖”,他“提倡象征派诗”,(《现代文学讲演集》365页)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美著  相似文献   

10.
加里宁在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苏维埃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时曾经说过:“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光辉的典范。他把自己看成革命的战士,而就他的创作的实质说来,他也的确是个这样的人。他不仅竭力把自己作品的内容,而且连形式在内,与革命人民融为一体。”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自己就曾这样宣布过: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在回顾他一生的著名诗篇《纪念碑》(1836)中,曾这样估计自已的历史功绩: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诗人知道,人民将永远记得他、爱戴他,因为他用诗歌唤醒了人们善良的感情,在那沙皇暴政的残酷统治下,他歌颂了自由,并且还为受压迫的奴隶和被迫害的十二月党人祈求过宽恕同情。诗人对自己的评价多么中肯、确切。  相似文献   

12.
亚历山大·勃洛克是十月革命后俄国诗坛的一颗巨星。长诗《十二个》是诗人创作的顶峰。它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也遭到一些误解和非难,后一种情况在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好》发表以后更为突出,至今无多大变化。对此,我们想谈一点肤浅看法。(一)一个向着我们这边突进了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好》的第七章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勃洛克的俄罗斯正在沉没。”诗人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如有人就认为马雅可夫斯基“艺术地再现了勃洛克内心的两重性。对于勃洛克来说革命是高兴的事,也是悲哀的事,因为勃洛克本人所属的那个世界正在革命的汪洋大海中沉没。”几十年来,已形成一种观点,即马雅可夫斯基是为新俄罗斯文化奋斗的勇士,勃洛克则是旧俄罗斯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加里宁在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苏维埃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时曾经说过:“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光辉的典范。他把自己看成革命的战士,而就他的创作的实质说来,他也的确是个这样的人。他不仅竭力把自己作品的内容,而且连形式在内,与革命人民融为一体。”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在丹麦文坛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男批评家对诗人赛西尔·布德苛的诗歌进行评价。尽管赛西尔(Cecil)这个名字在丹麦语里是中性的,但这位批评家在评论“他”的第一部诗集时机械地认为他所评论的是位男诗人。文章热情洋溢,充满了生气勃勃的动词,相比之下,却很少运用形容词。一年之后,他发现了这位诗人是个“女的”,于是在评价“她”的第二部诗集时,态度大变……,他充全按照“女人”的尺度,对赛西尔的诗歌进行评价。这种批评正是女权主义批评要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亚历山大·亚历山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也是苏联初斯诗歌钓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不但创作了史诗式的长诗《十二个》,讴歌了人类最伟大革命——十月革命,而且创作了另一部“史诗”,这部“史诗”是由他毕生创作的优秀的抒情短诗组成的,被诗人命名为诗体长篇小说《人化三部曲》。这部抒情史诗作品运用独特的象征艺术方法,以心理自白的艺术形式,在十月革命时代的宏大背景上,展示了自传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的“世界生活”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诗人用这个内心世界生活的演变过程,艺术地概括了旧世界向新世界、旧文化向新文化、旧人性向新人性演变的过程,用心灵的“苦难的历程”表现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北宋扬州诗人王令在宋代作家里,颇象唐代的李贺,他们都很短命,却给后人留下了数百首以奇警创辟为特色的诗歌。钱钟书先生曾说王令“大约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了”。王令的诗歌奇崛警迈,令人可惊可愕,当时就为人所瞩目。“年十数岁……未尝从师为辞章,即雄伟老成,人见之皆惊”。就连公认的倔强人王安石也赞誉他“卓荦可骇”,“非安石所能及”。王令的诗歌创作,在气度上与唐代韩、孟,宋代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相同。他在《还东野诗》里云:“吾于古人少所同,唯识韩家十八翁。”所以钱钟书先生说:“王逢原作诗,心摹手追,最属昌黎。”精确地指出了王令诗歌最显著的特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则  相似文献   

17.
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1895—1925)在二十年代即已蜚声苏联诗坛,扬名国外,时至今日,仍是相当多国家最受读者喜爱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在抒情诗的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建树。他写的叙事诗、诗剧,也都成绩卓著,但仍以抒情性见长。因此,通常谈叶赛宁的风格,主要就是指作为抒情诗人的叶赛宁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诗坛上,曾出现过一批才华出众而又倾向、风格迥异的大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别德内、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较沉默)、巴格里茨基等,但就艺术成就及对后  相似文献   

18.
勃洛克诗歌中陌生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表现在语言方面,而且表现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这种标点符号的陌生化手法,大大增强了他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他在俄罗斯诗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国一位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称他为“第一流的诗歌天才”和“俄国文学中不多见的光辉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为“俄国第一个哲理诗人,除普希金以外,没有人能和他并列”,列夫·托尔斯泰甚至认为他高于普希金,并且说:“没有丘特切夫,我就不能生存”,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费特、迈科夫和列宁都对他评价很高,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也对他十分推崇,俄国象征派则把他奉为祖师……目前,在苏联,“丘特切夫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与普希金、巴拉丁斯基、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的名字连在一起”,他的诗“决定性地进入了二十世纪的门槛”,并且“是读者最多的俄国诗人之一”。西方一些权威出版物也把丘特切夫、普希金、莱蒙托夫并称为俄国三大古典诗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刚刚起步,对他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20.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