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科挽歌     
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作品,电影之外,他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与苏联电影官僚的周旋上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笑容令人印象深刻。1986年,他已得知自己去日不多,癌症正在吞噬着他的生命,苏联政府终于对这位"流亡者"网开一面,在塔可夫斯基去世前,准许他的儿子出境,父子终于在巴黎团聚。纪录片《塔可夫斯基的一天》记录了这次最后团聚——病榻上,消瘦的塔可夫斯基和儿子紧紧拥抱,开心地笑了,一周后,12月29日,这  相似文献   

2.
"游于艺"的阐释纷繁且莫衷一是,孔子天理流行的言说方式为"游于艺"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传统的"游于艺"阐释在大的时代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色彩;而现代的"游于艺"阐释则将"游于艺"纳入审美自由的范畴,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对"游于艺"进行着阐释。通过梳理传统与现代的游于艺阐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游于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岁月留痕     
《社区》2002,(2):50-51
嚣器、脸巡狱赚瀚附件以澎御黝诊耳斋挽护珍︸漪犯井鬓辑:认丁睡少卜抽娜之交‘忍众小,」;聋「、黑郊饭缓鱿洲哪经淤︸熟「勺-歼班系毓雄拨黔群黝霎峨绷攀邵_足介户目)哪淮嫌鬓华六下郧蛛龄嵘公娜一仁:丫汾旅七甘(心︸︸夜、今熟熟_只_二产,爪沂公一轰一、幼弃守价摇华江万飘粼  相似文献   

4.
我特别喜欢动物,尤其是小狗。一想到它们那柔软的皮毛,圆溜溜的眼睛和摇啊摇的小尾巴,就想要一只。  相似文献   

5.
追求     
层叠如山的材料,爆满的人群,我犹如一只疲惫的鱼,在苦苦地游啊游却游不到岸边。  相似文献   

6.
彝文<雪峨养雀>是一部抑恶扬善并带有童话性质的优秀叙事长诗.长诗叙述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彝族青年雪峨,为救护一只正濒于死境的小雀以及小雀长大后报答雪峨养育之恩的经过.作品从不同侧面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贫与富之间突出的社会矛盾,揭示生活的真理.长诗在表现善恶斗争的同时,也反映了彝族人民与财主富翁的矛盾和斗争.长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感人,含义深刻,在故事里充满了大胆而美丽神奇的幻想.  相似文献   

7.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8.
繁塔春秋     
“铁塔高, 铁塔高, 铁塔只打繁塔腰。” 这是很久以来开封市流传的一句俗语。 可能有人会说:这句话错了。铁塔身高54.66公尺,而繁塔又粗又矮,只有31.67公尺,怎么能说铁塔只达到繁塔的腰里呢?  相似文献   

9.
"游"是庄子美学的核心范畴,代表了庄子美学的精神。"游"的提出有其个人和历史的原因。"游"有游玩、游戏、游心和幻游等丰富的内涵,其特征具有超越性、内指性、自然性等。庄子"游"的美学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一生处于"游"之中,是"游"成就了杜甫"诗圣"、"诗史"之誉,又是诗歌记录了杜甫"游"的一生.杜甫之游有种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即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的实现而宦游;为友谊、结交名人而交游;为好奇养气、满足文化兴趣而赏游;为改变个体生存的饥困状态以及难以安宁的心境而不得不客游.其中,宦游是杜甫之"游"的主要形式,交游、客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仕宦为其目的,"客游"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状貌,而"苦游"则是终其一生之"游"的总性质.杜甫之"游"是屈原之"游"的一脉相承,与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实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12.
南宋初年,游定猖獗,它严重地威胁到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的安全。但是,只经过了短短的数年时间,各股游寇相继被平定,南宋政权也转危为安。本文分析了南宋初年游寇出现的原因、成分以及游寇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性;论述了南宋军队与游寇斗争的经过、获胜原因以及平定游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它的发展历史漫长,而且涉及到许多文化领域.本文力图从"游"与"学"、与"政"、与"艺"、与"乐"的关系及审美表现等方面,对"游"进行文化审美的分析.认为"游"是人的生命生存中的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从缘起之初即具有超越此在现存境况的意义,内涵着主体的身心自由愿望,它的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目的意义,它在实现形式上是最实际的,而在本质上却又是最心灵最超越的,是一种审美心灵性的直觉直观.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之"游",来自作者因主体情感抑郁而产生的行动,通过"游"可以纾解作者愤懑,"游"和抒情具有相互影响及互补关系。《楚辞》之"游",在汉代成为诗教传统下的言志抒情。楚文化本的浓烈抒情气氛,奠定了《楚辞》之"游"的原生抒情特质,显现出抒情诗人的主体性。后世游仙文学不仅与其有契合之处,亦继承和改换其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15.
烧娃散记     
正我又看见村庄中间升腾起一团浓浓的柴草烟。"烧!烧!烧娃了!"我赶回村时,我家对门前的一堆柴火已经只剩下冒余烟、闪火星的灰烬,一桌菜杯盘狼藉,摇过铃铛的八婆逃回家卸装。八爷却余兴未尽,仍在熙熙攘攘的人丛中笑哈哈地嚷:"我得了孙子了!"冷不防背后闪出个七婆来,她扑上去,一把锅灰就给八爷抹个大花脸。八爷  相似文献   

16.
有谁相信:用直径只有3mm的尼龙绳竟能编织成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149座中国名塔?有谁相信:这美轮美奂、造型各异的中国名塔竟出自一个只读过初中二年、从未学过美术的普通农民、打工汉之手?有谁相信:这个普通农民、打工汉不仅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励,还被授予"民间工艺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17.
无意中画了一些画,画了一些圈圈,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意思,想给它们起个题目,想来想去,冒出了"游·象"这样的词。我似乎很喜欢或者说很向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的概念。"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探讨古代东瓯国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是在侯百朋提出的瓯与岙的关系的看法之后,继续探讨"瓯"的原始意义来自浙、闽沿海的一种地貌,很可能是岙这种地貌,瓯即岙.二是以<逸周书>为主依据探讨古代瓯人与商周朝贡体系的关系.三是对东瓯王驺摇的姓氏进行探讨,认为驺摇为"州句"裔,驺即"州",以证明驺摇确为越国王室后裔,并考证驺摇之"摇"有君上的意思.四是探讨东瓯与徐的关系.五是从铜鼓、鸡骨卜两种风俗推测东瓯、西瓯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出游"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旅游的精神,而"游"的传统精神理念也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优游槃乐、远游求道、周游适志,以及比德而游、逍遥而游、旷达风流之玄游等等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旅游精神丰富的内核和理念,辉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深邃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大盗霍震波     
一天,卡斯柏尔的奶奶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凳上磨咖啡。这只咖啡磨具是卡斯柏尔和他的好朋友崔培尔,在奶奶生日那天作为礼物送给老人家的。它与普通磨具的不同之处是,摇把一摇就会播放出一首叫做《五月里来好风光》的歌曲,奶奶最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