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2004—2011年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方法从农产品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2004—2011年间,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目标范围值;②在农产品层面,化肥利用效率下降是我国化肥施用强度增加的主导因素,农产品结构调整虽然起到了减缓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作用,但影响较为有限;③在区域层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肥利用效率变动共同推动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且化肥利用效率贡献率明显高于结构调整贡献率。可见,改善和推广节肥增效技术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化肥施用强度降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洱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洱海流域水环境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洱海流域农业污染源的评价分析发现: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湖泊营养物负荷总量的70%以上,是洱海最主要的氮磷污染源,其中农业生产带来的化肥和畜禽粪便流失污染已成为流域主要污染源。该文基于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特征的综合分析,从农村生活污水控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种植业污染控制和水土流失治理四个重点领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肥投入的污染效应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农业化肥投入总量、强度、结构及其粮食增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化肥投入现状和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清单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中国化肥投入面源污染数量。研究发现,中国化肥投入强度已远超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hm2的施肥上限,并呈现出从东到西递减的特点;化肥投入结构仍不合理,利用效率偏低,养分流失现象严重;化肥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已变得不显著,单纯靠增加化肥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已逐渐行不通。同时,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化肥投入面源污染呈现出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布局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呈现新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呈波动上升,农业要素和水耗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农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需协同发展,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内陆开放港口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需要提高发展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降低投入产出比,控制化肥、农药等污染。工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方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水体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洞庭湖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主要污染指标物为总氮、总磷。水体污染较严重,污染类型已由以往的工业污染为主逐渐转变为工业、农业、生活和血防药物污染的多元化污染类型,且自2003年起,城市工业性污染比重缓慢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性污染继续上升。针对洞庭湖的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应采取如下对策:减少和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合理开采地下水;清淤调水,保证洞庭湖调蓄能力;扩大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范围,建立统一的洞庭湖湖泊湿地保护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判断我国主要化肥污染区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增加粮食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通过比较我国各地区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与流失比例,根据评判标准,判断我国主要化肥污染区。最终得出,我国大部分粮食产地存在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失衡,化肥污染较严重的问题。分析化肥污染带来的危害,提出治理化肥污染的对策建议。对存在化肥污染的地区,提出结合利用新技术,治理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0-2013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对农产品贸易开放、农业增长与中国农业环境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逐年增加,畜禽排放粪便量呈波动变化。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对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对畜禽排放的粪便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人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我国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满足“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此外,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降低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但有利于缓解畜禽养殖污染。提出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及绿色化水平,以实现农产品贸易、农业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化肥施用强度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1997—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经济水平、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经济水平、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直接影响化肥施用强度,地区经济水平对化肥施用强度的贡献最大;邻接省份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效应会引起本省农业结构调整,但是邻接省份种植结构调整的示范效应会引起本省种植业结构的反向调整,导致间接效应为正;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对化肥施用强度有负向直接影响但并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化肥替代技术推广,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时不仅要关注区域内影响因素,还需考虑省际间邻接区域经济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乡村人口密度等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2006-2014年13市77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化肥施用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化肥施用强度下降主要由效率变动驱动,其累计驱动效应达127.85%,种植结构调整反而制约了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累计驱动效应为-27.85%;效率变化驱动的化肥施用强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江苏化肥施用强度正处于“倒U型”的下降治理阶段;化肥施用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生物有机肥替代。因此,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粪便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以来,虽然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但效果并不明显,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可分为外源和内源两大类.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为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养殖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做起,使营养物不进入或少进入地表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