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喻机制具有普遍性,也存在于翻译过程中。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转喻现象进行了基本的分类,并从范畴化和认知语法角度分别对存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的翻译转喻现象进行了分析。翻译转喻涉及音、形、意三个方面,研究发现:1)其主要实现途径包括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以及部分代部分;2)翻译转喻依托范畴化结构,尤其是当两种文化存在通用图式的情况下,翻译转喻就是对原语范畴之外其他级别范畴或同一级别其他范畴成员的凸显及在译语中的映射;3)增译、减译、转换等技巧是翻译转喻思维的具体方法论,其使用会导致译语概念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研究成果对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喻的认知原则、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head"名词词义延伸义项存在三种转喻形式,即"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head"转化为动词主要涉及"主体代行为"、"工具代行为"和"方式代行为"转喻,形容词延伸义也体现了突显原则,因此"head"词义延伸存在转喻认知机制,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句法语义表现,主要体现在英语名词可数性的转化、形容 词化和副词化。英语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其在语义、句法等范畴属性上发生改变,呈现新的语法功能。作为非范畴化的工作机 制,转喻认知促成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认知处理和语义构建。非范畴化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是名词非规约性 使用的内在认知动因,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则是其外在的语用动机。  相似文献   

4.
转喻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又是认识世界或范畴化的结果。从内涵及定义结构来看,不能以一套必要充分条件定义转喻这个概念范畴。从外延及指称结构来看,转喻与其它相邻范畴(本义语言、隐喻)的界限并非完全明晰。因此,转喻显示出原型效应。转喻的原型为基于空间关系的指称性转喻,且载体与目标关系为同一认知域的“整体—部分”关系,目标比载体更凸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转喻的界定,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定性,试图使用转喻理论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转喻是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从整体和部分之间互相指代和整体中部分代部分两方面来探讨委婉语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转喻认知模式,以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本质。认为转喻是委婉语表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模式,通过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或相关事物之间互相替代的几种不同转喻模式的运作,从而达到避讳、掩盖、动听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现象,而作为一种隐喻现象必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机制紧密相关,名词化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本文在名词化语法隐喻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语法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认知特征、认知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四个方面揭示名词化生成的认知基础和动因,并提出了名词化是一种隐转喻现象的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理论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转喻的概念将转喻视为同一认知域或同一认知矩阵的意义转移.但跨认知域的转喻存在,对典型的转喻的概念提出挑战.所以本文主要基于Peirsman & Geeraerts关于转喻的研究成果,结合语料,试图换角度透视转喻的本质以及各转喻的类型间的关系.在大量收集前人研究转喻的数据中发现:转喻建构于概念相邻关系基础之上;各转喻的类型分别以'整体——部分'概念为核心,即转喻的类型的原型;沿着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即接触度(从整体到部分的包含关系到物理的接触,再到相邻而无接触的关系)、有界与无界(从存有界限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到无界限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域(从空间域到时间域,从时空域到范畴域);与原型发生联系构成一个具有原型效应的转喻网络,即转喻范畴.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特征。概念转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认知机制。基于概念转喻视域对名转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词类转换研究和探究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转喻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描述、指称外界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转喻的视觉阐释英语语法中一些特殊的现象,其中包括名词的再范畴化及回指理解等。通过分析说明转喻操作影响建构因素,转喻制约语法建构。  相似文献   

11.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杨成虎教授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转喻研究是继隐喻研究后的一种认知语言学新理论。这一理论侧重研究人类概念范畴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可及性机制。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转喻的认识尚不一致,转喻的认知机制和理论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语法研究转喻,称为语法转喻。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语中最为能产的构词方式之一,名词转用作动词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概念转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了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机制。基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名转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词类转换研究和进一步探究语言结构与人们认知思维方式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Adv+N结构意为副词修饰名词,这一语言现象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对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释。非范畴化理论通过对Adv+N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了名词非范畴化之后句法和语义特征的变化,转喻是这一过程中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对Adv+N结构在语言使用中的认知心理动因的分析,丰富了对Adv+N结构在语用构建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对英语中名词动化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名词动化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如何在名词动化过程中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古本<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回目为语料,分析了其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发现:(1)语言层面转喻用法比隐喻用法丰富;(2)转喻用法可归纳为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地点代人、特征代人或事物、典型代一般、工具代产出物、原材料代成品、结果代原因八个转喻原则;(3)隐喻用法可以概括为抽象概念是具体事物、人是动物或植物、不具有某一典型特征的事物是具有该典型特征的事物三个隐喻概念.最后笔者指出了转喻和隐喻在回目中的修辞及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并影响着先秦植物词汇词义隐喻转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在语法结构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动词结构中价的扩展与压缩、名词向动词的转换以及成分扩充等语法现象借助转喻成为语言现实。这类语法现象可以通过基于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相关激活操作得到解释,激活操作的成功进行取决于能否在类属认知模型中建立转喻联系。从认知角度分析动词结构的转喻理据为进一步揭示一般思维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名词动用现象丰富了语言表现力,使语言表达更加凝练生动,简洁明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体现了转喻思维过程,使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人体器官名词动用现象的文体功能和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转用过程中动态意象由源名词域向目标动词域的有效传递,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及其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量词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著称于世,是英语、俄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量词概念的二元性(符号概念和类概念)使概念具有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构成了量词非范畴化的前提条件。量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内在统一性,这是量词能够非范畴化的认知基础,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则是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机制。通过转喻和隐喻,量词实现了非范畴化,从而获得量词数量属性以外的范畴意义。量词的非范畴化促进了语言的多元化,使得语言不再是单一、枯燥和乏味的范畴,获得了语言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理解不同,认知语言学将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文章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转喻分为两大类,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转喻,然后,文章从认知突显、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三个方面解析转喻的认知基础,进而从语言经济性原则和社会交际礼貌性原则阐释转喻的语用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