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对英语中名词动化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名词动化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如何在名词动化过程中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转喻的界定,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定性,试图使用转喻理论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转喻是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名词动用现象丰富了语言表现力,使语言表达更加凝练生动,简洁明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体现了转喻思维过程,使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人体器官名词动用现象的文体功能和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转用过程中动态意象由源名词域向目标动词域的有效传递,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及其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的次范畴化理论出发,主要探讨了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修饰语的认知功能和特点,旨在更深刻地认识前置修饰语的认知背景,为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前置修饰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许多习语与概念转喻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高度理据性;进而通过英语习语转喻理据的分析,获得由转喻理据特征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启发教师对自身转喻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知转喻意识的培养,促进对习语含义的理解,提高语言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特点与相应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转喻理论对各种类型的英语新闻标题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英语新闻标题的生成和理解都普遍涉及到低层转喻机制的参与和协作;并进一步论证标题中的“新闻现在时”实际上是一种时态转喻.  相似文献   

7.
转喻与回指现象的整合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现代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它对名词回指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凸显原则以及语篇转喻模型可以建立回指的转喻认知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名词回指进行认知阐释,能清楚地揭示名词回指语与先行项之间的认知转喻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转喻思维,加深对名词回指以及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解,对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现象,而作为一种隐喻现象必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机制紧密相关,名词化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本文在名词化语法隐喻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语法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认知特征、认知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四个方面揭示名词化生成的认知基础和动因,并提出了名词化是一种隐转喻现象的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理论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0.
范畴化是个命名的过程。科技词语涉及面广、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语言工作者曾提出过许多假设来解释这个特点。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和范畴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科技词语的语言形式,试图找到科技词语在其范畴化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研究表明: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人类与外在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交际的经济性是科技词语范畴化的主要特性,对原型的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认知是范畴化科技词语的主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简析转喻类型及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整体代替部分,实现语言传递,在总体上可以分为整体和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种类型。转喻用突显的来源域为参照点,激活目标域,实现认知转指。  相似文献   

12.
工具名词能够借用为动量词不仅与它们指称的语义角色在动态过程认知框架中的显著地位有关,更主要是认知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其借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喻过程,即形成了从目标域包含源域的转喻到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链。  相似文献   

13.
以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句法语义表现,主要体现在英语名词可数性的转化、形容 词化和副词化。英语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其在语义、句法等范畴属性上发生改变,呈现新的语法功能。作为非范畴化的工作机 制,转喻认知促成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认知处理和语义构建。非范畴化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是名词非规约性 使用的内在认知动因,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则是其外在的语用动机。  相似文献   

14.
无厘头语言,作为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对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进行研究,揭示该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机制,及其在语义、句法、语体、叙事结构诸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结构非范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名词复数的语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名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其中心成员在语义和句法上更多地表达名词特有的意义,而边缘成员不仅具有中心成员的某些典型语义和句法特征,而且具有与其相近的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7.
语法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名词化隐喻则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对语法隐喻和名词化隐喻的概念、英语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功能及其认知效果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喻的认知原则、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head"名词词义延伸义项存在三种转喻形式,即"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head"转化为动词主要涉及"主体代行为"、"工具代行为"和"方式代行为"转喻,形容词延伸义也体现了突显原则,因此"head"词义延伸存在转喻认知机制,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然而词义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丧失其原有范畴特征,经历非范畴化的过程。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相似文献   

20.
“名词动用”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在名词动用过程中,转喻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