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山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办的先秦两汉文学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十七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五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2000年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首先体现了世纪之交的特征,回顾与展望成为讨论的热点."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近年来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对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2000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突破.除此新动向之外,2000年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在一些基础传统研究专题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学者们 ,将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 ,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 ,新世纪伊始 ,学者们对未来中国文学研究作了重要讨论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詹安泰以诗、骚研究作为编篡《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的学术基点,沉潜考索,宏观裁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特点主编了一九四九年后由教育部审订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教材。文章以詹安泰《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编篡实践与文学史观为中心,考察了其诗骚研究实绩和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展现出来的理论特色,并由此总结出其相当科学合理的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5.
李攀龙具有强烈的盟主意识,主要体现于吸引聚集追随者、树立个人权威、组建文学社团、重申并传播"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文学主张等层面。李攀龙盟主意识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作为内在动力,亦有时代因素提供外部机遇。这既是其盟主意识的重要表征,也是促使嘉靖至万历年间文风与诗风,由多元并存向古文宗先秦两汉,诗歌法汉魏、盛唐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7.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亦能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有三:(1)先秦两汉文学;(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学制三年,其中一年半为课程学习,一年半撰写毕业论文。开设的学位课程主要有:外语、马  相似文献   

9.
两汉文论与两汉文学处于同一时空,故不得不发生种种关系,但二者在整体文化属性上却又分途异趋,故又不得不发生种种特殊之关系。那么,这些特殊关系呈现为哪些具体形式呢?综而观之,本文以为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冲突关系与整合关系。一、冲突关系由于两汉文论总体上属于北方文化而两汉文学总体上却属于南方文化,加之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先秦有“相黜”的传统,所以,二者的冲突是必然的,主要表现为两汉文论对两汉文学的贬抑与批评。这批评又可分为对汉赋的批评、对汉赋的鼻祖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世人多言对汉赋的批评自扬雄始…  相似文献   

10.
文学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政治、经济视角的一统天下.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对文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从心理分析、原型意象、接受美学、文化学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切入的局面.王洲明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相似文献   

11.
张松辉先生是近十年来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道家道教文化课题,张先生出版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庄子疑义考辩》、《庄子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同时还出版了《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相似文献   

12.
弃妇文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诸方面现实,有着极高的艺术特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弃妇问题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中西方文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在古希腊和先秦两汉时期却同时出现了反映弃妇问题的作品。本文对中希弃妇形象进行整体对比,并试图阐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时期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有不少,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里,常用的陈述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等,但以“也”、“矣”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陈述语气词,基本上承继先秦两汉,但在运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静态的“也”,其功能扩展到表动态的“矣”的功能领域;先秦两汉时期主要表限制作用的“耳”,常常可以替代表判断的语气词“也”。  相似文献   

14.
本院文科学人介绍(五)祁和晖,女,1939年:四川开县,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现任西南民族学院汉语系古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先秦两汉文学和汉唐文学方向硕士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四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与诗、词争辉并茂的唐宋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涌现出许多大家。他们那些宏富的文质兼美之作,辉映千秋,有力地推进了后世散文的发展。本文拟以文学  相似文献   

16.
赞体文可溯源至上古时期,至两汉成型,先秦、两汉时期分别是赞体文创作的萌芽期和成型期。魏晋南北朝赞体文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文体形式上,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咏人、咏物、咏佛等题材大量出现,赞文篇幅和文体样式也有所变化创新,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时期私人藏书述略朱根我国历史上不仅藏书家人数多,而且所藏之书品种繁富,内容广泛多样,它作为我国文化图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在我国文化学术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私人...  相似文献   

18.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的文章观,其"宗经而子史"的创作趋向表现在学习古文的经历与推崇周公孔孟之文两方面;而复古派的拟先秦两汉文特质与其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19.
对周代六大乐舞之首《韶》乐舞的考察,可用《尚书》等先秦两汉典籍作为主要依据,借鉴现代研究理念,从名称、音乐、舞蹈,及其与周代文舞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文献的梳理,对《韶》乐舞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先秦乐舞的原始形态和文化内涵,为了解早期乐舞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早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