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蒙近期小说的语言风格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语言的色彩、情调、韵律、句式及个性化特征,是构成和显示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对于有风格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就语言特色方面来说,是不够重视的。对王蒙近作的评论研究也有这个缺陷,大量的评论研究文章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倾注了过多的热情,而对他的语言风格缺乏应有的关注。其实,王蒙近作“之所以特别引人瞩目,不仅因为他借鉴了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从而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2.
于茀 《求是学刊》2003,30(3):100-104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 ,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但是 ,这并不等于说“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 ,同时又是超语言的。最终 ,语言要被消解 ,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 ,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表现手法初探河北省衡水师专赵秋棉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到举世重视的作家,他经历了各种文学流派的变迁。他的文学生活和创作,反映了日本文学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法极为复杂,许多评论家曾就其作品进行精辟的分...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发展除自身内在因素以外,还受他国民族文学外在因素的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艺术方面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及文学与文化关联方面的研究和文学与文学间的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成为文学全球化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对比研究中美两国文学发展史中受民族组成成分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的政治制度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以及文学全球化过程中输出与输入所产生的融合与排斥效应,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时期进一步澄清民族独立性与“西化”的悖论关系,走出误区,积极投身到文学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之中,以求在文学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最大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的古田岛洋介先生,1991年6月在日本《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第59期的书评栏,发表一篇题为《淡江评论杂志》的文章,介绍和评论了台湾的比较文学。作者从介绍《淡江评论》谈起。他说:《淡江评论》是台湾私立淡江大学发行的英文的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系该校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它创刊于1970年4月,原为半年刊,从  相似文献   

6.
王秀梅 《学术交流》2013,(2):133-136
作为在英语世界影响力颇大的文学批评家兼诗人,马修·阿诺德的诗作和文论也在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以《学衡》为阵地,吴宓、梅光迪等人对阿诺德其人其文进行了介绍评论,阿诺德对"学衡派"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梁实秋、朱光潜、钱钟书等人也相继撰文评述了阿诺德的批评观点。探究阿诺德在这一时段中国的译介和接受过程,对我们理解阿诺德的文化观大有裨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出书难,出中国人的外国文学评论集尤其难。其中又以日本文学为甚。与其他国别文学相比,日本文学的评论集可谓凤毛麟角、家珍可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海峡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投石集——日本文学古今谈》(李芒著,1987年)一书,显示出了出版家的气魄和卓识。该出版社近年来译介出版日本文学作品成果斐然,引人瞩目。这次又慧眼独具地出版评论专集,令国内日本文学研究同行倍受鼓舞。《投石集》的出版或许是个象征性号,预示着多年研究日本文学的一代学者已经迎来结集出版个人评论集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珺 《学术交流》2007,9(11):155-157
至今为止,存在着众多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虽然这些评论充满着矛盾性且无法达成共识,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之一,已经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戏仿,作为一种形式策略,被后现代主义作家广泛采用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对文本的分析中,归纳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戏仿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课是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提高分析、鉴别、评论和赏析文艺作品的能力和水平;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较厚实的理论基础,但现行的多种高校文学理论教材,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艺学体系论纲(续)赖大仁5.文学批评论(1)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批评指对各种文学现象(包括作家创作、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流派等)的研究评论;狭义的文学批评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评论。这里主要考察后者。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建...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必须借助文字为工具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并传之久远,因而当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文字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在比较中西文学的差异时,自然会联想到彼此使用的文字不同,进而发出疑问:拼音文字对于西方文学,汉字对于中国文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葛雷·齐彦芬指出:“文字的特点及其使用不仅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着其文化的结构及其发展。”①西方以“模仿”为核心的再现文学理论体系与拼音文字的关系,中国以“言志”为核心的表现文学理论体系与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的关系,都是极其密切的。可以说,文字是制约和影响文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体裁、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观念乃至文学理论形态等各个方面。文字与文学的发展文学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进化来的。古埃及  相似文献   

13.
评《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舒敏张丽著《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简称《文化魅力》)一书,是北京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北京地域文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学视角引人注目。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文学、评论文学的文章散见在...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早期的文学批评郭志今王国维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时间不长,有关文学批评的论著也不多。1907年之前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除了《"红楼梦"评论》外,较重要的有《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论近年之学术界》、《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以及《古...  相似文献   

15.
法共《新评论》杂志1977年6、7月号合刊,发表了关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记录.同年1月,法共中央委员、《新评论》主编弗朗索瓦·安盖尔还在《文学新闻》上发表了关于法共文艺政策的谈话.自1975年法共提出在党纲中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以后,文艺政策有了明显的变化.安盖尔在谈话中明确表示反对党对文艺的干预.现将讨论会和安盖尔谈话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据法国《综合评论》杂志1991年第1期报道,法国将于1992年5月22—23日在法国的昂热举办主题为“从西方向整个欧洲传播的西欧之声”国际讨论会。由法国文学、语言和人文科学院主办的这次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国际讨论会将研讨法国的西方文学结构和迟早将引起人们注意的精神领域的存在和产生于欧洲或类似欧洲各地的呼声的存  相似文献   

17.
据法国《文学杂志》1991年第292期报道,著名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以及他的结构人类学再度成为法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最近,评论、采访列维-斯特劳斯的文章接连不断地在法国的各主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在他的《猞猁的故事》问世之后,法国的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一组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生态危机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学与文学相互渗透的一种以尊重自然为本位的文学形态。其特征是通过语言艺术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重新发现自然的价值,从而实现物我同一的审美理想。由安德烈.比托夫的文学三部曲组成的小说集《癫狂》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作家以杂糅拼贴的创作手段、多元的叙事方法、荒诞的艺术风格,通过一幅幅使读者身临其境的画面,对人类任意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日益膨胀的物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比托夫将自己的生态思想融入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俄罗斯文学经历危机的时刻开掘了新的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王玉琳 《生存》2020,(12):0204-0204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讲究语言艺术,运用沟通方法,不仅可以关照学生自尊心,提升管理质量,能够促使学生理解班主任工作,提升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打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可以说,运用适当的语言艺术以及合理的沟通方法,是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其管理水平与成效的强有力支撑。对此,本文着重就语言艺术及沟通方法的应用策略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