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迹变泰故事主要是“以主人公人生境遇由穷到达、社会地位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为叙述中心”。蒲松龄从冥游、梦幻、放生三种途径表达他发迹变泰的思想,即对财富的向往,对功名富贵的渴望,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看重与认同。蒲松龄对发迹变泰的认识是理性而深刻的,一方面他认同发迹是人生向上的转变,是一种鲜花着锦的人生态势,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变泰诱发人的恶向欲望,衍生种种的世态炎凉与丑恶行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深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3.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的吏治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吏治表现为君臣共同治政,整顿吏治;后期则表现为士人为求得吏治清明,与当政集团展开坚决的斗争。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一些优良的吏治传统,如重民爱民、廉直公正、冒死诤谏、修身自省、选贤进能等吏治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既是对前代吏治思想的发展,也给东汉以后的吏治思想以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研究政治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巨匠蒲松龄倾毕生心血写成的 “孤愤之书”, 其中颇有几篇以案例为题材主体的公案小说佳作, 如脍炙人口的 《胭脂》、《冤狱》、《诗谳》等。评析这些作品思想上的进步倾向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对于领略古代执法者 “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思想, 汲取他们在具体办案中的经验教训, 促进法制文学的昌盛繁茂, 探讨法律文化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或许都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人间语:蒲松龄诗歌的现实指向张文华,臧阜平蒲松龄因创作《聊斋志异》而闻名中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爱听秋坟鬼唱”,但并非象王士祯所说“厌作人间语”,①他创作的大量诗词、俚曲、骈文等,就是明证。在诗歌创作中,蒲松龄一改《聊斋志》的浪漫笔法,表...  相似文献   

6.
田泽长先生的《蒲松龄和陈淑卿》一文对蒲松龄所撰《陈淑卿小象题辞》作了一番诠释和考证之后,得出结论:陈淑卿乃是蒲松龄于刘氏之外的另一位在患难中结褵的夫人,《题辞》“表达了他和陈淑卿生死离别的情感”。 可是,我们细读《题辞》,並参考已知的蒲氏生平材料,怎么也无法得出“田文”那样的结论。我们认为:蒲松龄决没有经历过这么一段不寻常的遭遇,《题辞》并不是他为悼念亡妻而作,而是应别人请托代写的。  相似文献   

7.
<正>《聊斋志异》揭露和抨击了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这是很多评论者公认的.但是,对它揭露的广度和深度,认识就不一了.有的说,它的批判锋芒主要是指向“耳鼻并盲”的主考官:“做好文章的考不取,做坏文章的考取了”.有的说,蒲松龄的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能够达到的高度”,《聊斋志异》中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腐朽堕落的某些篇章,“连《儒林外史》也不及它痛切”,以致可以说,《聊斋志异》中有一部“儒林外史”、“儒林丑史”、“儒林痛史”…….这种种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觉得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了巨著《聊斋志异》。近代研究者探求其文学价值的颇多,发掘其政治思想的甚少。本文试就该书中所反映出的蒲松龄的反贪思想进行初步概括,以就教于同仁。 一、蒲松龄的反贪思想结构 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揭露贪污腐败现象的有一百二十多篇,因此,反贪是作者最突出的政治思想。作者的反贪思想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 (1)贪官即虎狼。虎狼之恶人人皆知,把贪官比作虎狼,足见作者对贪官的憎恨,也足见贪官对人民的危害程度。一方面,贪官们“蠹役满堂,纳贿关说者中夜不绝”(《梦狼》);另一方面,对劳动群众则“催科尤酷,毙杖下者,狼藉于庭。”(《潞令》)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作者已发现贪官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凶残的:“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梦狼》)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佛学思想主要来自小乘部派和禅宗,以佛性论和缘起论为核心内容。佛教理论的渗透使《聊斋志异》许多篇什显露出宗教异端思想的战斗锋芒,也构成部分作品的思想糟粕。佛教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和“六道”并存的幻想模式,给予蒲松龄艺术上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是以痴狂自居的。《聊斋自志》里,他公开申明创作这部“孤愤”之书时的心态是“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他还认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而他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地多侧面地塑造了一系列痴狂人物。明确地把痴狂人物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予以颂扬。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大突破和创新。在蒲之前,文学作品中并没人专门写痴狂,作家往往只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痴狂,蒲之后,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痴狂也只是间或偶然地表现。只有蒲松龄,明确地提出“痴狂”二宇,创造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痴狂人物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后身”传说的意义“山左推君第一人”,①这是蒲松龄赠友人的诗句,其实用来评价他本人倒颇恰当。清初,山东出现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和作家,而蒲松龄则以他极其精炼生动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树文坛,成为清初的著名小说家。蒲氏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曾在同时代及后辈文人中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而且还怀着“兼济天下”之志,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其民本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廉政为核心的吏治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积极愿望。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这样几种: 说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是色目人(阿拉伯人)且是伊斯兰教徒。罗香林著的《蒲寿庾研究》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庾(阿拉伯人)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回族;另外又据福建另一部《蒲氏族谱》中写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因此认为蒲松龄为回族。  相似文献   

14.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15.
<正>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我国劳动妇女除了受政权、族权和神权的支配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①她们压在社会最底层.她们的痛苦和呼号,理想和追求,常常成为进步作家抒写的对象.生活在清代初年的蒲松龄,以他的敏锐思想,生花妙笔,创作出千古流芳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通过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来诅咒对妇女的压迫,宣扬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鼓吹建立在“至情”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褒  相似文献   

16.
淄川区黄家铺乡店子村《续修高氏支谱序》云:吾高氏者考自老谱,始祖讳佑之,原籍河南省归德府考城县,元顺帝间以军厅筮仕济南.未几而无废矣.始祖遂占籍于淄之城乡蒲家庄居焉,即今之店子庄也.相传其时与蒲姓契结同心,订金兰之好,彼遂以庄赠焉,此我高氏所由来也.店子村以高姓居多,又称高家店子.其位置在淄川城西北,距淄川城约五华里.以上序文中提到的“蒲姓”应即蒲松龄的远祖.并且,据以上记载,在元代蒲姓不是居住于现今蒲松龄故居所在的淄川城东的蒲家庄,而是居住于城西北的蒲家庄,即现今的店子村.蒲松龄故居所在的蒲家庄,原名满井庄.只是因为蒲姓日繁,到明末才更名为蒲家庄.蒲松龄《族谱序》云其蒲氏“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路大荒《蒲松龄》一文说蒲鲁浑的林墓“在淄川县城的西北五里,华表、翁仲、墓碣、茔坊都巍然尚存.”(载1957年1月号《前哨》月刊,转见《蒲松龄年谱》附文)招村在店子之西,二村相邻,相距不过一华里.现今蒲氏祖墓已荡然不存.笔者访问了数名古稀老  相似文献   

17.
在封建专制社会,监督制约着吏治的清浊,但监督又取决于言路的开塞。所以言路关系着吏治。为整饬吏治,清康熙朝颇为注意广开言路。康熙帝说:国家“设立科道专为求言”①,以“振扬法纪”、“发奸除弊”,和“澄肃官方”②。他认为:“上之情无以达于下,下之情亦往往至于壅阏而难以自通,政治之衰率由此”③。为此康熙帝提出“以广开言路为国家第一要务”④。  相似文献   

18.
<正> 王符(约85——162)①,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政权急剧衰落的时期,朝政非常黑暗,吏治极端腐败。一首民谣揭露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②面对这样黑暗的社会环境,王符“耿介不同于俗”,隐居不仕,著《潜夫论》三十六篇。在这部著名的政论文集里,他从中小地主阶层的立场出发,“指讦时短,讨谪物情”③,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进行了广泛而尖锐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政治  相似文献   

19.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道士是《聊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往来于仙道与人世,既沾着神道的灵光,又隐身茫茫人海。文章试就《聊斋》中出世的自度型与游戏人间的入世型道士探讨蒲松龄的游仙思想。蒲松龄对飞升的想往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把道教作为精神上的归依。然而就人生态度而言,蒲松龄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干预现实生活,积极营造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