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经学解体之后,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经典的注解和叙事被现代学术的学科研究形式所取代,除了社会巨变所导致的现实意义的消解之外,儒学在思想的传递方面也遇到了空前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以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人物由哲学角度入手,对儒家思想所做的诠释,可以说是开始了一条新的理路,即在新学术的背景和分科治之的条件底下,用思想阐发的形式,来重新说明儒家文化的永恒价值和深刻意义,以使其能够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这一哲学化的诠释路向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空间,也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某种典范。那种认为儒学的哲学化研究工作过度地稀释了儒家的思想内核,因而想从路向上来个根本扭转,试图重新回到所谓经学形态上去的期盼,是大可商量,也是不太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3.
道家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 ,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 ,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4.
唐凯麟 《文史哲》2007,(5):52-59
如何对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文化本根和历史土壤的重要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生文化主体生成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实践价值体系建构的视域,对儒家思想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作出全面梳理,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由于来自历史、社会、教育、专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普遍严重。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建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张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对后世欧洲哲学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想精神的价值在性质上是哲学的,在形式上是诗歌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凸显了人本关切的意蕴,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扬弃人的生存悖论,追求永恒与绝对的精神,唱响了现代性批判的序曲。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时是隐性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其共同点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无本”(无源)的,其对《周易》的单纯哲学化、形而上学化诠释确实是颇成问题的;另一方面,去形而上学化尽管同样偏颇,然而确实敞开了重新发现本源,从而重新诠释《周易》、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亦有历史方面的,其中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公民“重权力,轻法律”,“重道德,轻法律”,“重调解,轻诉讼”等法律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密切相关。要克服儒家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将其精髓引入薪酬激励理论,以此设计出薪酬激励模式,对薪酬激励效能的最大化及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中国哲学方法论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人类文化发展已经超越了建立在一元文化观基础上的简单区分中心与边沿的历史时期 ,而进入到一个多元文化并存 ,集中全世界民族文化之智慧精神以解决“地球村”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要真正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社会及人生产生现实的影响 ,就必须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僵硬思考模式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实际存在的脱节状况 ,并进而在这三个向度达成互诠互释、双向回流的“诠释圆环” ,真正实现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融会与贯通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20世纪儒学所走过的弯路主要源于未能正确处理两种关系,即儒学与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关系;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些错误导致儒学原有话语系统的人为中断和儒家固有的意义世界被葬送,具体表现为儒学被消融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从进德修业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根据儒学自身的特点,作者提出,未来中国儒学复兴的基本任务有三:一是通过正确定位儒学与现代学科及现代性的关系,回归原有的话语系统;二是重新确立未来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从夷夏之辨出发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从王霸之辨出发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即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问题),从社群主义出发理解未来中华文明的形态;三是通过回归经学和复活修身传统来重建现代儒学传统.本文认为,儒学的复兴主要不是建构体系或方案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以降,帝制的颠覆使得天命论失去了最终物质承担,人的存在价值失去了依据,社会出现了价值迷失的局面。为了应付价值迷失和对抗帝国主义的宗教文化侵略,康有为推行孔教运动,以统一国人的信仰,规范道德,整治人心,抵抗耶教,通过重建价值体系达到“救世”和“救心”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课堂是目前《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它的创建促进了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实现,本着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在犯错中成长,在探索中成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索和发现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文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代社会的人性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将孔子仁学思想中的文化精髓继承、转化,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并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必将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精神重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霞  杨筱柏 《河北学刊》2012,32(3):209-212
文化与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在现代乡村教育中,"城市世界"成为构造教育蓝图的基础与背景,而传统乡村文明被排斥于视野之外,这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而不同"的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自身价值和乡村社会,正确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从而树立起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鉴于此,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观中国当代诗歌的兴衰,直面诗歌创作的弊病,思考诗歌困境的缘由,全面审视了中国诗歌的过去与现在,并面向未来提出了当代中国诗歌复兴路径:重立诗歌标准、重建诗体观念、重返现实生活等方面,开启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振兴之门。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是由春秋时代孔子创建的,经孟子、荀子一代代儒学大师们的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以树仁、立德、隆礼、贵义为核心的历时态知识体系。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历史的精髓,不仅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而且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儒家传统人文化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有助于我们在天地之间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之中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以及人精神世界的充实愉悦。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逆流"到被"漠视"再到有限度地被"认可",现代通俗文学经过近百年的历练终于找回了失落的"文学身分"。由于史学理论的宏阔视野和全局性整体研究的缺失,导致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不可能真正恢复通俗文学的合理地位,只有在新的史学观的基础上打破僵化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