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晚清时期西方侦探小说翻译中《福尔摩斯探案》颇受青睐,研究者将霍桑探案的作者程小青比作沟通中西侦探小说的桥梁人物。但福尔摩斯探案的翻译与霍桑探案的创作之间并非直线移植关系,期间福尔摩斯探案的接受经历了非常艰辛的接受历程。本文通过该译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接受状况探析其对中国近代侦探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推销语言是商品推销媒介为了推销产品尽力顺应可能顾客消费心理并与可能顾客进行沟通、切磋、洽谈的语言。它既包括广告推销语,也包含无声语言。它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膨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其实是在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在言语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场合情景、主体情况等情境下对推销交际语境的一种顺应。推销语言要顺应顾客与受众的言语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心理语境时才能实现推销产品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对中国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小青在翻译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同时,在借鉴柯南.道尔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其作品又融入了众多的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中国侦探元素",创作出了中国独特的侦探形象霍桑。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交际的固有特征,既对语言交际起积极作用,也会为欺骗和谎言提供滋生的温床。根据语言顺应论观点,由于命题的交际语境、交际者的期望和目的与参照标准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模糊语言的正负面认知。模糊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是语言使用协商、顺应和调整的结果。另外,模糊语言的产生与语义模糊、逻辑错误、语用模糊、文化知识缺省以及美学追求等原因有关。总之,它是人类交际普遍追求用经济简洁的方式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并遵循“省力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入手,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陌生化"倾向,并指出商标翻译应顺应产品特点、目的语语言体系、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目的语文化。"陌生"应有度,译者应积极地进行动态选择顺应,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是意向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任何交际中的现实语言都存在着原语言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新的语言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语言意义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原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存在着等值与错位的关系。等值带来沟通的准确有效性,错位虽然影响了日常交流,但在非日常交际中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境与语言——谈交际活动中汉英语言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归纳了国内外语言界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并以此阐明了语境的意义。然后文章依据汉英语言在交际活动中的使用,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与语言之间的关联:(1)时间与空间决定语言;(2)人物的身份及说话目的影响语言;(3)民族文化习俗制约语言。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言学强调文化语境的重要性和根据一定的认知推理原则去解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义建构.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交际是文化对即刻语境的投射,它可以促进互动双方缩短心里距离,跨越语言鸿沟,增强彼此的认同感,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的.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是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同时也是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2.
语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既语言语境 (linguisticcontext)和语言外语境 (extra-linguisticcontextoucontextofsituation)。从时间、地点、人物、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语言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语言外语境所表达的意义 ,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孙蕾 《理论界》2005,(9):141-142
交际语言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至今日,这种教学法已得到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被广泛应用在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领域。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中国,交际语言教学法经历了抵触,接受,采用的过程。在传统语言教学法根深蒂固的中国和现有以学习语言结构为目的的考试制度下,如何能更好地应用这一方法,如何在教室学习环境下让学生更好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广大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日益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中应用交际语言教学法的重要性,分析归纳了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教师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1972年Hymes 提出“交际能力”概念至今,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外语教学和测试领域的主要理论体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锲而不舍地补充和完善交际语言能力概念,试图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模型。20世纪90年代,Bachman 提出了一个包含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的全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21世纪初至今,《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所包含的交际语言能力观在全球外语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如何有效地测量交际语言能力仍是目前语言测试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建议根据测试的语境来定义、实施测试的构念。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元关系间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语言的顺应性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名词的翻译特征,论证文化语境顺应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英语作为全球化语言,在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正在对世界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交际系统与文化表现两方面对语言利益进行了分析,对人们选择语言的驱动力作了一定的研究,阐述了语言利益不均等的社会现实。文章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弱势文化可利用通用语言以理性进取的文化姿态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Sperber&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论,它强调综合、动态地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其对口译实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具体表现为口译语言的运用要在综合考虑各种语言内、外因素的前提下动态地进行顺应性选择,译文不仅要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客体,也要顺应与交际情景相关的各种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境,语言与交际之间的辩证关系,交际法的原则以及对交际法的理解等方面阐释了语言与交际的正确思路,强调交际法或功能教学法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