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中的黑娃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他是作者以独特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的切入点。黑娃的悲剧人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方式,象征了中华民族寻找精神之父的艰难历程,他使作者书写的“民族秘史”具有了沉郁悲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就要强化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意识,避免外语教育中的自我殖民化倾向;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传媒作用,开展全民先进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三大思雏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文章指出,文化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代人绝不可能以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复兴传统文化缺乏现实基础,更不可能以此重建文化认同;理性地权衡历史与现实,只能立足于新文化传统,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构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在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批判地对待现代性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曹书文 《天府新论》2008,(6):132-137,160
中国现代作家以其对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的大胆否定显示出反封建的战斗锋芒,但由于来自封建旧家庭的经历,家族文化早已渗入其骨髓和血液,因而他们在感情上大都对传统的家族伦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这表明现代作家虽然在理性上彻底告别了旧的文化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得不与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未完全走出旧家庭的阴影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昭示出家族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它的某些合理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成为个体、民族、社会与国家重要的文化认同工具,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两种认同取向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与此同时,在反思经典现代化模式及现代性基础上,全球弥散着“寻求原教旨”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实践,传统在全球出现复兴的现象。然而,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认同、传统复兴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反映出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主导权、利益分配、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只有充分发挥传统的社会建构作用,对现代化、现代性进行全球性反思.立足于本土性的文化认同与存在,走向普遍主义的全球对话与理解,才是最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思想意识和娱乐体育取向的积淀,是人类区别于物的本质特征;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各种不同的划分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先进文化一旦被族群或国家认同,便会成为国家、民族的盛大节日,发生巨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持续地恒定地推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不断发展;要想使一种文化获得各民族的认同,就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持久而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宁宁 《理论界》2013,(6):37-39
文化认同和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认同规定了文化产业的民族特质,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的开放发展具有莫大的影响,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社欣  王仕民 《学术研究》2015,(2):23-28,15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和品格,文化作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思想观念一以贯之,代际相传。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以文化认同为契合点来固基国家认同,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心理依据和思想基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增强和拓展国家认同的空间。当今,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凝聚共识,探讨中国国家认同的强化之道,提升民族的整体归属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的构建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复杂的实践过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义重大。民族的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决定了国家认同必须在民族文化的事实与引导构建的规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无论是对民族研究的原初主义的客观范式还是现代主义的主观范式,均不能很好的协调民族、文化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只有在尊重承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客观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少数民族文化朝一体性、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现象,往往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建构并完成的.电视广告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大众化文化传播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营造出一种文化语境.其中,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在电视广告的创意和表现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原生态和次原生态两种文化形态.对这一问题加强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文学对家族文化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在新时期家族小说创作中,当代作家由20世纪80年代对家族伦理的批判与嘲讽走向90年代对家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精神重建.文化认同表现在叙述者对血缘关系与家族伦理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对"家"的眷恋与归依情怀.在精神重建时作者常常把敢爱敢恨的性格、野蛮、强悍的天性作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以积极的态度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5):5-10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其一,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创造,任何阶段的文化都是以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中华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其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结构,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陈其泰 《学术研究》2012,(2):96-100
以往曾经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汉书》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这一标准来探讨,正好能为进一步公正评价《汉书》的历史地位提供有力的证据.《汉书》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项:一是在记载内容上,以进步史识为指导,肯定汉朝代秦而起是历史的进步,强调造成秦汉之势的历史变局是时势所决定的,赞扬汉朝废除藩国、加强国家统一力量等功业;二是在历史编纂上贯彻“实录”精神,突出地记载民族间和好的历史事件,反映出主“忠信”、重“礼义”是中华文化传统对待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的文化张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殷都学刊》2005,(1):85-88
小说的文化张力不仅是一种叙述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以现代理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形成作品的文化张力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意蕴切入 ,指出现代化在促进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该过程所包含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因素 ,并结合当代社会实践 ,剖析与之关联的种种文化认同危机 ,进而为超越危机、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现代化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本文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论析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视野中,文化认同的取向不但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接受,而且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将文化认同特指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时,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操双语者对母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个性及共同性的双向理解及接受,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对于民族学校构建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