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决定于该国的内政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当前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客观发展趋势的反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说, "和平发展战略"为今后国际秩序再建提供了一种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全新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2.
“和平崛起”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它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依据: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给我们重要启示,中国周边环境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韬光养晦,我国实行维持现状政策很容易被他国误解。然而仅仅韬光养晦还是不够的,中国必须要有所作为。为了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全方位有重点地与各国发展关系,在外交上有所作为;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争取在文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与中国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胜刚 《云梦学刊》2001,22(4):16-20
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革命产物,网络银行发展目前尚存在许多争议,但发展态势锋头甚利,且对传统银行业形成冲击和挑战.我国银行如何利用这场革命的优势,以便在未来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成功,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影响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正确认识中国的文化国力现状,树立文化国力理念,发展中国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国力,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环境的良性发展,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的中国面临从不平等的国际社会成员变成平等的成员,从国际体系的抗争者变成受益者,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国际关系的重心由大西洋转向太平洋等国际环境等基本特征,应作出适当的外交战略选择。把握方向,坚持"韬光养晦";承担责任,善于"有所作为";求同存异,阐述和谐主张;擅用传播,塑造良好形象等应是当前中国外交战略中应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和平崛起(peaceful rise)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造成的"安全困境",是目前中国如何统协崛起与和平发展两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困境。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大国崛起引发的原因及起可能性与影响提出了经典的解释。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大国,如何理解、应对源于西方文化并被西方世界全球化了的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崛起的理论思考。中国的崛起与世界转型相约而行,这种历史的重合既给人类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张海夫 《理论界》2006,(8):203-204
和平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发展战略。世界历史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必然引起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有机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交往和联系。中国在世界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不一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不一样,和平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超越大国崛起的旧模式。  相似文献   

8.
全球品牌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品牌本土化是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的反映与体现。面对全球品牌欲凭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在中国市场取得主控权 ,加快本土化的趋势 ,国内企业必须采取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 ,才能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新兴经济体的较快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导致全球经济治理效率及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等事件带来的逆全球化冲击不仅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合作,也使贸易保护主义面临升温的风险。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遏制逆全球化趋势是中国的占优选择,应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治理机制,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在此过程中,中国应着力营造稳定的开放环境、努力提高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提升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及话语权,同时力推自贸园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的速度日益快速,无论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在国际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毅然地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又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发展的和平崛起外交战略。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日益快速的崛起产生担忧、疑虑,甚至是制造各种毫无根据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毁论等过分言论,而和平崛起真是对这些种种不负责任言论的最有力回击,同时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政治学说认为大国崛起必然遵循富国—强兵—扩张的侵略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大变革、大调整在全球化条件下发生、深化,推动了世界的转型.世界转型涵盖文明的转型、世界生产力的转型以及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型.这一历史进程指向全球整合,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问题.这种因全球化而出现的历史大趋势,给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最大战略空间.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在本质上和方向上与历史大趋势完全一致,形成了最大的优势和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07,20(1):123-128
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中既有表现友好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又有隐藏在背后的政治安全矛盾。中日矛盾主要责任在日本。不断巩固和扩大共同利益,减少矛盾对抗;以多边合作取代双边合作,加强战略对话构建安全制度框架;摆脱情感式的思维模式,代之以战略性的新思维是改善和发展中日战略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科技发展交互融合、创新要素内涵变化、新型研发模式与研发组织不断出现、创新活动由封闭迈向开放式创新与融合式创新、全球创新中心由传统的欧美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加速转化等发展趋势。在全球竞争新态势和国内发展新环境的背景下,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显现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企业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大都市集群的创新效应逐渐显现、企业投资基础研究的意愿上升、协同创新模式更加多样化等特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不是应对"中国威胁"论的权宜之策,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和平与发展理念不懈追求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西部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西部地区素有“地大物博”之美称。丰裕的自然资源为西部发展经济提供了优势 ,并由此实施了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产业结构。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短缺经济”时代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迁 ,这种低层次、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化视角探索"球权"的客观依据和渊源,并对"球权"进行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球权"的发展与区域化、全球化同步进行并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人类社会的未来以"球权"为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新中国随着外交理念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球权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球权"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种理论、一种文化之所以被接受并得到传播和发展,一般来说,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理论本身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三是历史契机和传播途径;四是选择主体的努力程度.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传播就是上述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18.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国际战略方针的核心原则。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都要求我们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原则,长期坚持该战略原则也是对冲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压力的战略需要,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应继续坚持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原则统领我国的外交工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同时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国、美国、日本等3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先后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日本的历史进程表明,“世界工厂”在工业实力、对外贸易、技术水平、金融条件、贸易环境等方面应该具备基本的条件。对照当前中国工业的基本状况,中国目前虽然已初具“世界工厂”的雏形,但还称不上真正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虽存在较大差距,但已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多项优势。中国在向“世界工厂”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期、分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