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美育传统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育经历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 ,展示出了中国美育传统实践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而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是与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西学美育理论在中国的译解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 ,美育内涵从以听觉为主的乐教向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变迁 ,中国传统美育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同时生成了其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主要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改良的。它萌芽于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上海,清末民初逐渐定型,延续至40年代末。在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上它自晚清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反映了脱胎于传统又执着于现代指向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4.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能在中国扎根、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现代公共关系学被中国吸纳,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把经济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倾向。这给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一方面,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比较一致性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消失后,价值分化会导致那些曾经占过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当今的经济价值取向之间产生冲突和一致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是,无论价值上是冲突还是一致,都需要回到行为上来判断。由于中国人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上的两重性特征,进而导致中国人在价值冲突时仍然可能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倾向和价值一致时表现出行动上的不一致倾向。  相似文献   

7.
郑福来 《理论界》2004,(6):129-130
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成就,笔者在《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特点》(见《涵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一文中已有论述。而本文想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缺点。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缺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对于矛盾的统一性的论述极其精湛,对于矛盾的斗争性,虽亦有所论述,但最后总是将其忽视或抹杀,而以调和、融合为归结。张载讲到了矛盾的斗争:“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设计应立足传统文化,在设计中既要尊重民族的独特性,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现代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艺术文化的气韵精髓,以独特的感悟力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为现代设计赋予时代内涵和精神气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同时,要坚持民族性与国际化的接轨,在交流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价值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民族心理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但是这种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进行现代转换 ,使其能够继续生存并发扬光大。同时 ,市场经济也应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合理因素 ,逐步减少、遏制自身的负面效应 ,从而实现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自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思想以来,先哲们纷纷向其提出了挑战,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另辟蹊径,直接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并通过“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方式实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但他企图用“纯粹现实”的“终极因”来说明一切事物发展,正是这种“神学”的藩篱,最后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也扼杀了他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萧诗美 《晋阳学刊》2007,30(2):59-64
辩证法的对立同一规律本来就是一种关于“和”的哲学,而不是“斗”的哲学。所谓斗争哲学不过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形成的一种误解。清除误解,回到正确理解,对立同一规律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对其实质和核心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在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些绝对化,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胡梅仙 《学术探索》2006,(5):98-103
西方的世界性影响和中国本身的开放性要求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产生的背景。在这种无论是对物质还是精神的现代化的追求之中,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遭遇到了“冲突”这种处境。五四文学的现代性是以对立的面貌出现的,而冲突对立正是五四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内在特质。对立、反抗既是中国现代文学解放、革命的需要,更是不回避中西、传统和现代碰撞的内心思想冲突的表现。其中既显示着中国文学特有的现代性的表达方式,也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简单、直线思维的欠缺和局限。  相似文献   

15.
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并非二元对立,辩证思维也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差异、矛盾的不同形式、“杂多”与“对立”的本质差别、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解决矛盾对立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郑萍 《河北学刊》2008,28(2):142-146
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傣族曼龙村寨在旅游中为游客展示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完美碰撞。以傣园公司、游客、国家行政权力为代表的现代性力量,在旅游空间中与曼龙村民这一传统力量展开了互动,虽然双方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关系,彼此间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传统依然以各种方式凸显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后台"的真实生活中,这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成为了主流。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述中,没有一处提到过笛卡儿。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其反对和批判的是哲学中的某个思潮、某种哲学,即笛卡儿式传统。突破笛卡儿式传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的内在动力。笛卡儿式传统的主要特征是,天赋观念、理智至上的立场以及身心二元论和数学化、理性独立化的哲学方法。维特根斯坦的突破性贡献是。他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体系;通过私人语言论证,试图在行为主义和内省主义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的传统性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术的传统性和时代性探讨武术在走向现代化路程中的理论问题很有必要。武术的现代化将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传统武术之“根”将永恒地延伸下去 ,新生的现代武术幼苗将枝繁叶茂 ,两者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应作好挖掘整理、教育科研、吸收先进文化和制定科学的竞赛系统等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