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发展预测是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对于确定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主导海洋产业选择、海洋产业布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组合预测法综合运用多种预测理论,最大可能地利用可用信息,预测精度高于基于单一模型的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模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串联型组合预测法和并联型组合预测法.文章以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为例,分别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串联型组合预测法的预测精度要高于并联型组合预测法.  相似文献   

3.
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要发展海洋经济就必须首先摸清我国海洋经济的"家底",全面掌握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海洋经济调查制度》制定的是否科学、正确、高效,都将影响中国海洋经济调查的成败。文章对上海海洋经济试点调查中实际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科学深入的分析,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完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来分别度量海洋经济的直接贡献度、间接贡献度以及全部贡献度.目前中国海洋的直接经济贡献度接近10%,间接贡献度约12%,全部经济贡献度约22%.最后给出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贡献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已列入国家、省和舟山市的发展战略。舟山的海洋经济从传统的海岛经济起步,十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市,2003年以后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而快速发展,近年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在近年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舟山形成了临港工业、涉海服务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行业等若干主要海洋特色行业,为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拓展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刘明 《统计与决策》2017,(15):120-124
文章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宏观环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收集的数据,获得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以及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排位比较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天津、海南、河北、广西.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生产能力和海洋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建国以来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发展历程,在分析海洋经济统计发展概况和海洋经济统计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统计”“海洋经济调查”“海洋经济统计调查”“涉海部门数据共享”“海洋经济核算”“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等相近概念进行了界定,进一步提出以涉海单位清查为基础,以定期海洋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为主体,以典型区域和重点产业抽样调查、专题调查、数据共享和行政记录利用为补充,以重点涉海企业联系制度、联网直报、大数据开发应用为手段,构建现代海洋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系统,提升相关部门对海洋经济的监管能力和业务水平.项目建设成果作为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海洋经济监测数据,发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能力.同时提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估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制定管理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重新梳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内涵基础上,首先构建包括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创新能力、海洋社会效益和政府支持度六个子系统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值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收敛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表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六个子系统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区域总体差异、区域内(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南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北海和南海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超密度贡献率是其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σ收敛趋势,全国及三大沿海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海洋产业结构对全国、北海、南海地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各主要产业持续发展。当前,浙江省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建议采取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等措施,推动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舟山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的桥头堡,海洋经济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相似文献   

12.
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2006年海洋经济公报》显示,“十五”期间,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并且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对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以及对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对比世界以及沿海各国海洋经济发展特点,最终总结出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情》2012,(3):4-5
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当前,海洋经济在国家、沿海各级政府乃至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社会公众对海洋和海洋经济的关注度也有了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瞭望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15%,基本实现海洋经  相似文献   

15.
伍业锋 《统计研究》2014,31(11):29-34
在解析海洋经济核心特征和海洋经济生产函数、明晰海洋经济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业绩表现3大维度、资源环境等9个方面和62项具体指标的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利用2011-2012年数据对中国沿海11个地区进行试测之后发现,测度结果符合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竞争的现实,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可指导沿海各地海洋经济的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海洋经济景气循环问题,基于年度海洋经济监测指标,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景气分析和监测预警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经济监测的先行、同步、滞后指标,并计算了海洋经济综合预警指数。通过对中国1999—2008年的海洋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发现:海洋经济从1999年一直处于扩张阶段,2001—2005年综合预警指数连续5年在绿灯区中部运行,而2008年综合预警指数上涨4.0,进入黄灯区运行,说明中国海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有发展过热的征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周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通过对1978年以来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近27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周期.同时探讨了形成海洋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和冲击机制.此周期的划分与现实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是国家海洋局根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缩写为GOP)"进行初步核算,全面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整体规模、结构等情况,为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制定海洋政策、进行海洋管理、宏观调控海洋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统计》2012,(3):4-5
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当前,海洋经济在国家、沿海各级政府乃至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社会公众对海洋和海洋经济的关注度也有了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用耦合关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种方法,在对环渤海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深入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从计量经济角度分析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因素及影响方式,为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规划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