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以《论衡》中的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发现:《论衡》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与前期相比,基本没变;但有些个别词(如“或”)的语法功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有的(如“是”)指示功能渐趋衰亡而其他功能日益发达;有的(如“此”)作用进一步扩大,使用频率增高。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新的语法现象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
也谈语素     
语素,一般认为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远东英汉大辞典》译作“词位”,赵元任先生称为“词素”。不管怎样称说,从语言结构角度看,morpheme应是小于wrd (词)而大于morph(有译作“形位”的)的一级语言单位,系指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结构单位。哈特曼等著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就解释为“语法的最小区别性单位,即最低一级语法单位”。现在,很少有人称为“词位”。但叫“词素”或叫“语素”的则大有人在。 吕叔湘先生在汉译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书时,将morpheme译成“语素”。吕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曾作过解释:“词素是…  相似文献   

3.
<正> 古汉语的词尾研究是很薄弱的一环。薄弱的主要方面就是词尾的全貌或数量不清。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词尾”一节仅言“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尔’‘如’等字”,未及其他。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3年)主要论近代汉语,上册第三章第二十节“记号”,实际是分析词头词尾的,所言词尾有“儿”、“么”、“子”、“们”、“头”、“了”、“着”。王先生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在古汉语  相似文献   

4.
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人抄卷《云谣集》及其数量相当可观的曲子词,原卷所题很不一致,或称“杂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或题“曲子”(如曲子望远行、伤蛇曲子);或称“词”(如剑气词、斗百草词)。早在本世纪初,当人们从敦煌遗书内发现这部分词作并进行整理校录的时候,其名目又有“佛曲”、“俗曲”、“曲子词”、“曲”“小曲”“词”之别,其后任二北统称之为“歌辞”。  相似文献   

5.
说量度     
读了陆俭明先生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的《说量度形容词》后,深受教益。笔者阅读了一些文献,对“量度”产生了一些想法,以就教于陆先生及广大读者。 1.可量形客词(A) 陆先生认为能出现在“长了三尺”这样格式中的“长”是“表现量度的”,所以称之为“量度形容词”。其实这个格式中“表示量度的”并非是“长”,只不过“长”的程度可以用“三尺”这样的定量数量词来衡量。所以本文将“长”这类形容词改称为可量形容词。可量形容词是指其本身程度常用定量来计量的形容词,即它可以带有对形容词本身可比较其程度的定量数量词。据…  相似文献   

6.
“非谓形容词”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严格地说,没有”。这个观点代表了早一些时候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的普遍认识。近年来的“非谓形容词”一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重新认识。现在,几乎在所有涉及形容词的语法论述中,都接受了“非谓形容词”这个范畴。不过,笔者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觉得提出“非谓形容词”这一范畴的立论和取证,尚有不少疑点,所以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就教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和同行。1.根据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接受的观点,划分词类依据三条标准:句法功能、司法形态和抽象意义。一般在分析“非谓形容词”(以下简称“非谓”)时,也运用了这三条标准,我们也就先以这三条标准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稿曾蒙张斌教授指正。也听取过陆丙甫同志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跟《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相比。《现代汉语词典》在一词多类的词性标志方面相对来说要含糊多了。多数并未标明一个多类词所具有的几种词性。动词、名词方面存在着这个问题,形容词、名词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本文试就形容词、名词两性词问题作些探讨。 (一)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化 一、形容词转化成名词的界限。 形容词向名词转化的语言事实确实存在着。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名词这个类里边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巳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  相似文献   

8.
“看你V/A de!”里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de有的写作“得”,有的写作“的”,例如“看你说de!”“看你美de!”就属这种句式。为行文简便,我们把它称为K。 K口语中常说,书面例证屡见不鲜,不仅表现力很强,语法上也颇具特色。正因为如此,许多语法书都对它进行了分析。下面引用几本语法著作对K的分析: 有时候动词(或形容词)后头加“得”,补语不明白说出来。……有一定的实际环境,补语就用不着了。 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基本形式是“动/形+得+补”。……“得”后的话不说出来,有“无法形容”的意味。 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环境里可以省…  相似文献   

9.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13,(6):99-103
关中方言许多集合名量词可重叠成为“AA/AA子”式,表示买卖等的动词加上“AA”式量词重叠形式(V+AA)有按A买卖的意思,时间词有“AA”式重叠,数量词或时间词还有“A达A”式重叠,整数词“百、千、万”以“AA/AA子”重叠式为常见;在换钱、找钱等语境里,根据目前人民币的面值,有“一分一分、五分五分、一毛一毛、两毛两毛、五毛五毛、一块一块、两块两块、五块五块、十块十块、二十块二十块、五十块五十块”等重叠说法;数词的AABB重叠式,最常见的如“千千万万、百百千千/千千百百”,还有“千千万/万万千”跟“千千万万”义同,关中方言口语里的“数+量1+一量2”式还可以重叠,例如“五个一堆”在口语里还可以说成“五个一堆,五个一堆”。  相似文献   

10.
<正> 叙述沿法属于叙述学三要素(故事、文本和叙述)中的故事研究范畴。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把故事简化成由功能组成的序列,揭开了叙述学研究的序幕,同时也意味着叙述语法研究的开始。叙述语法一词实属借用,其产生来自于人们对故事和自然语言的比较:这两者似乎具有某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故事中的人物可对应于一般语法中的名词,人物的行为与状态可对应于动词和形容词。接下来很自然的想法是,既然千姿百态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12.
刘文欣 《学术交流》2007,(8):136-138
形容词对程度词和否定词的反应不同。宽量幅形容词、窄量幅形容词和高程度形容词、低程度形容词在句法语义上存在差异;"不"与程度词在修饰形容词时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在宽量幅形容词中,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的范围明显大于能受"不"否定的形容词;高程度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但不受"不"否定。"不 程度 A"、"程度 不 A"中形容词的不同分布反映了形容词在程度范畴、否定范畴共现时呈现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状语,其语义一般都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即直接修饰中心语,比如“亲切地交谈”、“静静地躺着”等,“亲切”修饰“交谈”、“静静”修饰“躺”,这种形容词状语总是跟动作行为相联系,它们在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其表层的语法关系与深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著作经常用“子”来指称谈话的对方。这种用于对称的“子”(以下简称为对称“子”),历代学者都释之为“男子之美称”或“男子之通称”;《马氏文通》独创新说,认为它“每用如代字”,是代替“尔”“汝”的代词。现代语法学家则否定马氏的说法,延用传统观点,明确指出“子”是尊称,是名词。例如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二八页中就写道: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举例中就有对称“子”例;又如郭锡良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也说:“子”是名词,不是代词,当它被用为‘汝’的意义的时候,只是借名词为尊称。”(见该书第三六五页)  相似文献   

15.
王琪 《唐都学刊》2007,23(3):113-116
利用“语义异常组合”进行造词的现象由来已久。上古时期,人们已利用这种组合方式创造仿词和伪仿词。它们是在语法造词基础上的修辞造词,即关涉到语法层面也关涉到修辞层面。造词环境、人的认知活动及语言规律是影响造仿词和伪仿词的综合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由语序和虚词两部分组成,而语序的研究是在语法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们回避了那些用现有的语法理论无法解释的词句。其实,正是这类语句集中地体现了汉语独有的、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我们所说的“非正常语序”是指《左传》中的某些用现行语法理论无法解释,而语法学界又没给出定论的错综语序(而那些语法学界早有定论的语序错综的句式,则不包括在此“非正常语序”之列)。如: 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昭公26年) 亡于不■,又何能济。(昭公4年) 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定公3年)《左传》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语序的语句是…  相似文献   

18.
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6,(11):158-160
西南官话的动词重叠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在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向性,即“X”为持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式可进入动词重叠句。而“X”为词缀的,一般不能进入动词重叠句,多充当谓语、状语。每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有一定差别,但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使这些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多音后附式形容词探源──黑龙江方言附加式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方言里,由多音后缀构成的附加式形容词初步统计有919个,其中Axx、Axy、Axyz和ABxy等4式占887个①。这4类附加式形容词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笔者已有另文论及。本文拟从历时角度,具体探求这几类形容词的语源,以及各式之间可能的转换关系。 从语源上看,这些后附式形容词多数是由后缀直接附在同根上构成的。以Axx和Axyz为例: 巴巴、虎超超、肉了巴卿、红吡拉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跟另一个形容调相对应,似乎是从另外一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这以这两式为例: 抽巴巴:抽巴   赖了巴唧:赖唧唧 旷荡荡;矿荡  贱不吡咧: 贱不吡如果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