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和苗绣     
曾丽 《中国民族》2010,(3):58-61
接过父亲终其一生心血收藏整理的苗族服饰,转眼已7、8年了。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而身为汉族的我,常常被收藏界误以为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在苗族文化浸染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苗族服饰,尤其是她那惊艳世界的苗绣。关于苗绣,我想,不仅仅一本书两本书就能讲完的。对于我来说,恐怕我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给所有在我的博物馆里,被这些美丽精致的苗绣倾倒的人们讲述这一文化遗产的来历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如藏族的“鲁“、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苗族的“飞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俚歌”等都风格各异,色彩纷呈,高昂豪放的曲调,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此,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鲜为人知的回族民谣,即传诵于陕西回族民间的“曲儿”。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要让大家都知道、了解绥宁苗族插绣,要让这项祖辈们留下的古老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绥宁县苗族插绣传承人阳俐春一直以来的心愿。9月9日,我们来到阳俐春家中拜访。已经72岁的她一边在准备插绣作品,一边兴高采烈地与我们聊着苗族插绣这门技艺。她说,  相似文献   

5.
下山棋     
提起棋类,人们自然知道有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然而,在湖南省湘西吉首的苗族聚居的山区,有一种独特的棋类——山棋。下山棋,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苗寨,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会下山棋,成为他们歇脚休息的最好娱乐。赶场天在路边、在溪旁、在山坳歇担时,苗族人们喜欢随手拾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一“”形,两人蹲下来就可拉开战幕。对弈时,你放一草,我下一石;我隔断你的子,你拆除我的“锤”;  相似文献   

6.
我就是想拍出一种“羞涩的力量”。苗族少女大都非常羞涩,我相信这羞涩中也隐藏着一种力量。女孩的羞涩美历来是文人墨客着墨最多、表现最透彻之处。因为这种美最含蓄、最细腻、最耐人寻味、最微妙、最难以言传。我想让大家看看一个害羞的苗族女孩,她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导演胡庶  相似文献   

7.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古籍和碑刻材料,对苗族的姓名历史和现在,作一探讨。 一、古代苗族有支名无姓氏 融水县北支苗族从贵州省迁入时,分为沙、分、鲁三个支系;至今已有500多年了。据苗族老人说,古代苗族只有支名无姓氏。红水乡高文村89岁高龄的贾青响说;“苗族有姓大约从我祖父那一代开始,以前是没有姓的。我们小的时候,见到汉人进村就说汉官来了,就跑去躲起来。只有村里的头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峰 《中国民族》2008,(4):19-20
出生在1980年的雷阿幼朵,是此次全国人大代表中被人称为80后队列中的一员,而在这一队列中她又常常担当起一个大姐姐的角色:“我感觉自己不是典型的80后。”雷阿幼朵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质朴和成熟让人感觉她所言非虚,这位大山哺育出的“苗岭小夜莺”,原来骨子里早已埋藏下了大山的沉静和苗族文化的醇厚。  相似文献   

10.
在黔东南州苗族民间几个不同次方言区的传说和理念中,都认为“蝴蝶妈妈”和蝴蝶诞生了人类 在研究苗族的蝴蝶图腾现象中。  相似文献   

11.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12.
广西柳州地区歌舞剧团来京演出舞剧《灯花》。在记者招待会上,柳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话音刚落,悠扬的芦笙响了起来。一位身着棕色中山装的老人,双手捧着一把芦笙,一根长长的漂亮的羽毛飘拂着。他边吹边舞,声声传出动人的情韵。副局长说,这是我们苗族欢迎客人的一种方式。记者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这个老人就是广西著名的苗族民间艺术家、《灯花》编导之一龙老太。二十八岁进舞校 1954年,龙老太离开广西苗山,来到北京城。舞蹈学校的考  相似文献   

13.
苗歌,侗族大歌,花瑶呜哇山歌,土家山歌,瑶族民歌……这些异彩纷呈的湖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由各民族同胞一代代薪火相传、口耳相授,对于外来者的我们来说,它们是一道道博大而优美的艺术景观;但对于少数民族自己来说,却是生活和生命的方式……当苗族姑娘吴仙妹、杨金美他们用苗族特有的“平腔”、“高腔”哼起亘古相传的歌谣时,当花瑶老人奉锡料用粗犷高亢且极富穿透力的嗓音吼起呜哇山歌时,当侗族少女用他们纯洁得如雪山圣湖的音色唱起清新和谐的侗族大歌时,当土家歌王田茂忠老人用他那来自时光深处的雄浑意志唱着土家歌谣渐行渐远时……你会发觉,这些民歌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后人阅读民族历史文化的民间读本,当他们或酣畅淋漓,或婉转悠扬的歌声响起,我们能听到歌者和我们自己身上,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律动,一种经历过时光和岁月的无情淘洗,却永远鲜活闪亮着民族的灵性和神性,她每一次的吟唱,都让我们的心灵不由自主的颤抖。  相似文献   

14.
2003年9月的一天,在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阿里河镇鄂伦春民研会的办公室里,我得到了鄂伦春族长者何青花著的《金色的森林》一书。这本书帮我们走近和亲近曾经在深山老林里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因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到阿里河镇,我专门去拜访了老人。见到她时,她特地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让我看,并在我的一再请求下,还送给了我一张。看完后,她又认真地把影集重又放回卧室内的一只古旧而质地优良的箱子里。她还找出几本自己已整理出的鄂伦春语词、词组汉语拼音标注和词义注释,并告之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使我想起书的“后记”中老人很诚恳的…  相似文献   

15.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16.
今年68岁的马兰花老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弹口弦不仅使她平生第一次去了趟北京,见了世面,而且从文化部捧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回到家后,马兰花老人把证书放在客厅最醒目的地方,她要把这个殊荣作为自己传承“马氏口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看了壮族“歌圩”的讨论文章,我联想起苗族的“跳坡”。粉碎“四人帮”后,我多次到苗族地区工作,在和苗族干部群众的接触中,他们提出已禁十来年的“跳坡”可不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苗戏之乡──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是座落在武陵群峰中的尖岩山下的一颗苗乡明珠。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利用自己创作的苗族戏剧艺术,播文明之种,引致富之风,使老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寨村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示范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双文明建设奖”,省文化厅授于的“先进农村民间剧团”等殊荣。解放以后的老寨人,终于用苗鼓打出了苗家人的勤劳勇敢与开拓进取;用苗歌唱出了苗家人的丰足生活与美好未来。苗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老寨苗族艺人石成婴根据汉语方块字表意特点,创造…  相似文献   

19.
苗族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医药学,具有浓厚的苗乡风格。据古籍记载,被称为“苗文”的苗族先民,很早就是盛名鼎鼎的药家。素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寨,山川地角,遍生百草,聚居于湘黔等地的苗族人民世代赖以苗医苗药、土方土法,祛病强身,生存繁衍。苗医在临床上有自己的一套辩证方法,民间早有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辨病之说,用以辨病和立方。苗医这一百零八种病症,包括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十大系统的疾患。如苗医俗称的“飞蛾症”、“黄肿症”、“鬼打印”,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东寻西找,在这坡长五公里的大山上搭了第一间“爬地棚”,其子孙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山中村寨。民国初年,此寨再三遭土匪洗劫,梁氏后人不得不一次次重建“爬在棚”。然而,今天这个小村寨命运如何?高高的山上石头多我们苗家住高坡喝的是黄莲水住的是茅草窝祖祖辈辈抬不起头世世代代苦难多苦难多……自从来了共产党苗家翻身见太阳啊,见太阳邓小平掀开大石板翻身的苗家喜洋洋啊,喜洋洋——一位被采访者所唱的歌大山里的第一间“爬地棚”据传,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因贫穷而遭人凌辱,被迫离乡背井迁居于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