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塑造和教育之中,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美感、生态责任与良知以及合生态理性的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实践精神等。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塑造,应当明确生态人格的塑造在生态德育系统中的目标定位、注重生态人格形成过程和环境的系统性教育、“平等对话”、“自我内化”、“主动参与”等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的培育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国家是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性主体,主要为生态文化培育提供方向性框架、规范和制度保障以及经费支撑.社会作为集聚性整体,是生态文化培育主体中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单位在培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彼此互为补充,协同培育,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的统一.公民是生态文化培育最基本的主体,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的源头活水,一方面公民实践是生态文化培育的"最后一公里",国家主导和社会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公民实践;另一方面公民实践不断提炼和丰富生态文化的内容.公民培育生态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对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选择,公共讨论和环境维权等,其最终结果是从个人的生态到一切人的生态.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以来,中央积极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拥护和响应。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生态建设方针,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要提升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并上升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通过对当下中国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情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公民存在着责任认知不足、履责能力不强以及生态行为失序等诸多责任缺失问题的结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此,提出在理念层面、行为层面、立法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维度加强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这对于构建生态型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民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和生态人的复合体。一方面,生态公民需要向外发力,以强烈的生态正义观念主动维护社会整体的生态利益,另一方面,生态公民需要向内发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积极承担公民个体的生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民是生态社会的建构者、生态精神的承载者、生态利益的维护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基于生态公民的生态组织成长、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生态责任的现实分析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生态责任作为新阶段的一种新责任,责任政府的兴起、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以及生态政治的蓬勃发展是其提出的主要背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有政府环境权力论、政府公共职能论、公民环境权利论和生态善治论。当前在我国,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良性发展、国际合作应对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在现阶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视角对政府生态责任有一个更全面的思考,以促进我国政府生态责任的践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生态素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生态素养不仅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公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培育公民的生态素养,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生态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从生态素养概念、生态素养测评、生态素养培育3个方面回顾了生态素养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生态素养概念的演变过程,其次从生态素养测评内容、测评量表、测评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生态素养测评的方法论,对国内外生态素养培育方式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生态素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根据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倡导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人格的结合,两者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良知以及转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公民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公民理论是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话题。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斯廷博根和多布森的生态公民理论,继而从生态文明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的四个重要特征: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世界主义意识的世界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试析生态人格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道德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培育生态人格.与其他道德人格相比较,生态人格具有自身突出的特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统一,生态智慧与生态体验的统一,生态尺度与心态尺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生态危机恶化和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生态人格的提出成为可能.生态人格的塑造,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社会建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人格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生态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塑造生态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生态责任担当、生态教育内化和生态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4.
女性人格公民化,是一个关乎女性对其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参与、公民责任等公民意识系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的现代性事件.女性维权的积极与消极、女性参与的机会与能力、女性责任的理性他律与完善自我构成本文审视的基本理性视域,健康女性人格则为作者审视女性人格公民化特质的理性企图.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民由传统依附型臣民政治人格向独立型现代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变,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我国政治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课题。我国农民政治人格与现代公民政治人格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此,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农民民主权利,通过农民自身的政治参与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其次通过基层群众自治打造培育农民现代政治人格的坚实平台;最后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为农民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格及其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城市居民自主性低碳减排的内在催生因素,从文明演进视角下人格内涵的协同变迁出发,界定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人格的概念。基于890位城市居民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探索了生态人格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人格是包括生态理智性、生态宜人性、生态开放性、生态外倾性和生态责任心的五维结构概念;城市居民生态人格整体表现为积极特质,仅有生态理智性接近中立;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但是公众参与行为的强度远弱于日常使用行为;生态人格五维度与低碳消费行为均显著正相关;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是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生态责任心的影响强于生态宜人性。据此,从全面培养城市居民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居民生态人格塑造政策和低碳消费行为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功不可没.生态文学旨在展示自然危机状况,追问危机产生原因,倡导人类培育整体生态观,从思想层面奠定和谐社会基石;生态文学倡导生态伦理思想,呼吁修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思路和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生态文学力求建构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生存境界,营造理想和谐的生态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出社会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社会资本的存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壮大社会资本,包括加强对各社会主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和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努力增进政府同企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模式上的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本质内容与相互关系,指出培育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对我国传统社会国民的依附性人格与现代社会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主体性人格的三个维度与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公民作为一个新兴的伦理范式,越来越被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包容与理解。伦理视域的生态公民是在更健全的意义上对公民的环境权及生态义务所作的完整规定,它更强调公民在面对自然时所需承担的道德与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