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一、玉树地域及其特点玉树,是青海省西南部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自治州。“玉树”系藏语音译,其含义为遗址。相传玉树部的第一代头人垦布那钦建立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朱毛的诞生地,故部落名为玉树。又因其牧地地处青海与西藏间的要津,玉树便成为官方习称此地的地名,并相沿至今。玉树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四周群峰环峙,总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简称“东三县”。东三县地处玉树高原东  相似文献   

2.
玉树地区藏族近现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地区藏族近现代教育周生文一中国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1840年(道光20年),帝国主义以枪炮作后盾的鸦片贸易打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玉树地区僻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部,境内高山绵延、群峰...  相似文献   

3.
青南牧区走联合经营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百年来 ,青南地区 (玉树、果洛两州加黄南部分县乡 )均为游牧区。传统的迁徙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不仅使自己越来越贫困化 ,而且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灾难性后果。因此 ,要振兴青南地区的经济 ,必须走节制人口、联合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4.
元、明时期,甘肃、青海藏族主要活动在河(州)、湟(水)、洮(河)、岷(州)及玉树、果洛地区,本文仅从政治、经济、宗教三方而论述明朝管理这一地区的基本政策及其特点。谬误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听说康巴藏区相对于卫藏和安多藏区来,服饰文化格外独特。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更是康巴服饰文化的翘楚,素有藏区“服饰之乡”的美誉。 最近有机会出行来到康巴腹地玉树州。在眼花缭乱的赛马节上,我为玉树服饰的豪华和精美而大饱了一回眼福,同时结识了一对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尼玛吉和她的姐姐永嘎拉毛。 隆重华盛的玉树藏族传统服饰表演,  相似文献   

6.
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早期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以玉树地区为盛。它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民歌。研究侠盗歌、游侠歌的形成和流传,对于深入研究藏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藏族民间谜语琐议谈士杰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民间表现人民智慧、测验人民智慧、培养人民智慧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的特殊形式。藏族民间谜语,古藏语称“德乌”。在现代藏语中,因地区差异,称谓不一。安多藏语称“楷”,西藏口语称“嘎凑”,玉树地区至今...  相似文献   

8.
古人关于赋的虚实之辨——从"玉树青葱"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代学者对于扬雄<甘泉赋>中的玉树理解颇多分歧,或以为真玉树,或以为槐树,或以为似槐树,或以为人造玉树.此问题的产生与赋既以方志为基础,又有在此之上的夸饰、虚构关系密切.古人或以征实为标准评判赋,对其虚构之笔大加责难,或因文会意,深得赋家用心.  相似文献   

9.
爱在玉树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已让我们心在流泪,2010年的玉树大地震更让我们雪上加霜,4月14日7.1级大地震突袭玉树。无数间房屋刹那间变为一片废墟。爱不会随着灾难的到来悄无声息,  相似文献   

10.
台湾版《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录清吴玉树《诗小学》提要,此书著者实为吴树声,《云南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均收录。《清史列传》有吴树声传。吴氏精于音韵训诂之学,于经史子集均有著述。吴玉树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1.
清遗民是民初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观念表现出复杂性。就对共和民国的认知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处于矛盾、变化之中。这种矛盾变化性表现在:对共和民国先充满期待,失望后转向忠于前清;对共和民国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知具有始终如一的特点.表现在:反对共和,仇视民国;对共和民国持一种平和态度。清遗民对共和民国的认知情况折射出民初士人复杂的心态.昭示出这一社会群体夤杂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3.
清末明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寻求真理,在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的同时,开始零星翻译和介绍社会主义理论,而真正系统地大量地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理论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工作者对再译社会主义理论应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四千多年有明晰纪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继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以后的第五个"大统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统一"大业,是在继承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自"王朝国家"至"民族国家"的近四千年的古代中国的中华文明史,有四个大统一的时期,统一时间近两千七百年;有三个大分裂的时期,分裂时间为一千二百多年。古代中国的"分分合合"积淀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超稳定结构",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统一,自小统一至大统一,至封建社会"谢幕"之清朝时期达到"大团圆"的鼎盛,为近代中国(中华民国)和当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三江平原森林的变迁肇始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本文通过全面收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并结合实地踏勘,较全面地复原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在清初及清中叶时期的森林环境,继而探讨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此地森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修筑中东铁路、作为船舶燃料以及挖参和采金。文章最后揭示了该地森林演变的空间特征,即由清初、清中叶的点式影响变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沿边、沿江、沿路(铁路)、沿村、沿屯的破坏,但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平原腹地森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西式婚礼的引进,妇女意识的觉醒和五四运动对旧封建礼俗的冲击使得新式婚姻仪式逐步要替代旧的婚礼仪式"。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婚姻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绅士已由一个封建特权阶层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社会和职业群体,其地位和作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于民国绅士涵义的理解颇多争议,或统称为地方精英,或将其等同于地方豪强、地主,还有人统以"劣绅"目之。这些说法或过于笼统,或失之准确,难以准确概括民国绅士的内涵及特性。民国绅士是指在民国地方社会因拥有一定的旧式功名、新式学校教育背景或具有为官(或其他公职)经历而具有某种政治、经济、知识或文化优势并在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不同于官员也有异于民的地方精英力量。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国时期的新疆货币、金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国时期 ,新疆货币、金融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割据性与半殖民地性。  相似文献   

20.
将铁初 《东方论坛》2003,(6):108-117
人证制度是清末民初时期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同传统的人证制度相比 ,清末民初的人证制度出现这样一些变化 :证人不再是依法可以拷讯的对象 ;证人若具备特殊情形 ,其拒绝作证完全是一种权利 ,而非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证人若具备特殊职业身份亦可以免予作证 ;证人依法享有一定的物质补偿权 ;对证人伪证行为的打击不再限于众证定罪案件中的作伪行为 ,并且应以证人被告知伪证的后果为前提。这些变化适应了清末民初司法审判由口供裁判主义向证据裁判主义转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