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2.
历代诗话因文学宗尚的不同而分为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本文从诗歌的发展变化、文学进程方向等理论角度对历代诗话中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的极大分歧和理论辩争进行审美评析,思考诗歌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理论,都涉及诗歌形式、符号探讨。如修辞、话语规则、句法结构搭建了诗歌的表层结构,象征和比喻又构成了其情感深层表达的“有意味”的空间。研究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文本形式和符号学意义分析方法是基石。从三个方面解读余光中诗歌:(1)形式表层:韵律、句法、词汇主题;(2)“符号”示意:比喻、组合与联想、直陈或曲现“虚幻的生活”;(3)“合式”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接受都存在着增值现象,而以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明显,最为普遍。文章运用接受理论,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来揭示中国诗歌的增值现象,并探究其增值现象之所以明显,普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句”“法”两字在诗歌中连用,就笔者所见,约始于杜诗。至迟在北宋,“句法”已是古典诗论中的常用术语。自宋至清末,历代诗话和杜注中,对诗歌句法尤其是杜诗句法的论述屡见不鲜,涉及句式节奏、特殊句法和诗人句法之承传比较等。但古代所谓“句法”,内涵外延都极为宽泛,古人对句法现象长子排比罗列而疏于解释说明,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发掘古代诗论中丰富的句法研究遗产,参之以现代句法理论,应当是构建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理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早在后汉、南北朝已有人开始译诗,但迄于晚清,有关诗歌译论的文字尚无片言见于文献。南社胡怀琛1914年出版《海天诗话》,以传统诗话的形式初探诗歌译论,虽多属感性认识,已触及某些本质性理论,可视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滥觞。“五·四”新文学运动勃兴后,形势骤然一变。译诗日多,译论迭出,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闻一多等于创作、翻译之余,竞相撰文研究译诗的得失,逐使我国诗歌翻译理论初具  相似文献   

7.
薛瑞生先生在《东坡词编年笺证》中标注的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有22处,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郭幸妮以该书为依据,考索出东坡词运用的《世说新语》典故达53例。在此基础上,经过考辨后,对之进行再补充,另外考索出28例。其中包括:①薛笺漏注或误为它注的5处。②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为宜的2处。③薛笺注引《晋书》,而似以典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为宜的1处。④同出自一典故,薛笺只注引了其中一处,其余诸处不加注的18处。⑤在叶嘉莹先生主编的《苏轼词新释辑评》正编部分(确认词)的《意难忘》阕(此阕薛笺未录)中找到2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史、美学史以及美学资料、诗话选编一类的书出版了不少.它们对于黄庭坚的诗歌审美理论,或者无所顾及,或者顾及而没有抓到痒处,或者更从反面立论,说“黄庭坚忽略了诗的审美特质”,他的诗论干扰了“探索诗的内在审美特质”这一“宋代诗歌理论的主流”,是“阻碍文学健康发展的逆  相似文献   

9.
审视后现代理论景观的多棱镜─—评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张辉王岳川、尚水主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3年重印;属北大“文艺美学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后现代社会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景观的多棱...  相似文献   

10.
《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出版最近,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朝鲜古典诗话研究》一书。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由延边大学从事朝鲜──韩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任范松教授、金东勋副教授和两位讲师共同撰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朝鲜古典诗话的专著。本书共分为四篇:...  相似文献   

11.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研究朝鲜古典诗话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诗话是在中国诗话的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形成扎根在本民族土壤的民族特点和美学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本文将从几年来中国研究古典朝鲜诗话的情况分成:诗话作品的介绍与传播;朝鲜诗话研究成果的传播;国内研究朝鲜诗话的几个主要地区:广州、长沙、北京、延吉;研究朝鲜诗话的主要课题:其发展史、基本内容与民族特点、历史地位与意义、中朝诗话的比较等几方面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13.
论叶燮的《原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是关于诗歌的理论。宋代欧阳修写作《六一诗话》以后,“诗话”成为诗论的主要形式。“诗话”的长处是便于理论结合作品实际,短处是理论的系统性、概括性在表达上受到限制。清代的“诗话”著作很多,大约有四十几种。这其中,发挥了诗话的长处,又重在论证辨析的,当推叶燮的《原诗》。  相似文献   

14.
东坡诗歌美学探幽(下)王文龙“天工与清新”:把握风格美的重要尺度鉴赏诗歌作品,东坡手中有自己的尺子。这尺子不是单一的,而在衡量作品的风格美方面最重要的只有两把:一是“天工”,一是“清新”。这样的审美标准的提出,最初见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相似文献   

15.
朝鲜诗话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朝鲜古典诗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诗话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朝鲜古典诗话研究》吴绍一、朝鲜诗话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朝鲜古典诗话是朝鲜乃至整个东方一宗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国诗话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众所周知,诗话是一种以简便灵活的形式、随笔漫谈的批评方法,论述诗...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学理论研究的新收获─—评杨洪承新著《文学史的沉思》龙水青年学者杨洪承最近推出了他的新著《文学史的沉思》(南海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这本著作收集了关于文学史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学思潮以及作家作品评论三个方面的16篇论文,成为...  相似文献   

17.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一种歌诗和乐曲。这一从民间来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三种流行久远,而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元曲”(散曲和杂剧),取得了与  相似文献   

18.
东坡《题吴道子画》云:“立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钱钟书先生认为这两句话概括了东坡诗的理论和实践,并对此二语作了精辞的阐述。(《宋诗选注》)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论东坡诗的“新”与“妙”究竟当如何理解。“苏子瞻以新”(《后山诗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连不赞成他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东坡诗“新”。如元遗山《论诗绝句》:“苏门若有功臣在,肯放公诗百态新?”元遗山的意见,后人颇多异议。赵翼《瓯北诗话》云:“若反以新为嫌”,难道诗人只应该“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抱柱守株,不敢逾限一步”?“新”正是诗的需要,文学是要不断创新的。而且,“新岂易言?意未经人道,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新正以此耳”  相似文献   

19.
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王若虚个人的文学与学术观念为背景,采用史料与文献分析法,从批评语体的视角分析王若虚《滹南诗话》的批评特点,其批评语体以“不+肯定性语词”为常用搭配,以“妄”为常用字,采用反诘式的句式与对照并举结构,列举多个前人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滹南诗话》在集评背景下,借助“辨难”呈现出与传统“训诂式”和“象喻式”不同的语体风格,体现王若虚“自我树立”的学术追求。为进一步研究王若虚的批评语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